摘要
中国抒情诗重悲哀而轻欢乐,自古已然,它有着强大的社会和心理基础:一方面是人生苦多乐少,面对命运和自然时很容易产生充满无力、渺小之悲感;从审美接受角度来讲,也由于悲愁容易引起共鸣、感动人心。不过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注意到到了宋代,诗歌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他认为宋代以前的诗人'把悲哀当作诗歌的重要主题。只有到了宋朝,才算脱离了这样久以来的习惯,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1](P33),也即是说对悲哀的扬弃成为宋诗的显著特性之一。吉川先生认为是宋人达观的人生态度、乐易精神改变了诗歌悲哀惆怅的底色,诚为不易之言。不过,以此形而上之哲学思想为主导,对宋人的诗歌观念与创作实践作具体的辨析,以充分揭示宋诗情感基调转变的影响因素与相关表现,这一方面的研究论证似仍有深入空间,下文拟分为两个层次略作申述。
出处
《人文论谭》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Humanity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