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佛学
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2003年第3期39-43,共5页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参考文献15
-
1渡边一夫等译.《世界大思想全集·二九》,河出书房,1959年.
-
2别府淳夫.《梁启超にぉけゐ西洋と传统》,《伦理学》,第二号.
-
3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史论》(みすず书房,1969年),第92、94、108、168、174页.
-
4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力中国》,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
-
5楠濑正明.《梁启超の国家构想》,广岛大学.《史学研究》,第121-122合刊号.
-
6吴熙钊,邓中好校点.《康南海先生口述》,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
-
7Levenson,Joseph R.Liang Ch'i-ch'ao and mind of modern China.
-
8刘伟,刘丽,姜铁军译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
9楠濑正明.《梁启超の国家论の特质—概念の分析を通して—》,《史学研究》,第132号,1978年.
-
10西田几多郎.《哲学の根本问题(续)》,《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一卷,第716页.
共引文献35
-
1崔大华.梁漱溟:一种文化自觉[J].孔子研究,2004(5):15-18. 被引量:1
-
2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6):56-106. 被引量:29
-
3高瑞泉.“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J].中国哲学史,2001(4):73-78. 被引量:11
-
4高秀昌.从《天人损益论》看冯友兰早期的哲学思想[J].中州学刊,2005(2):123-126. 被引量:2
-
5刘黎红.原儒: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摆脱儒学困境的努力[J].人文杂志,2005(3):40-46. 被引量:1
-
6刘象愚.文化观念的演化[J].学术界,2006(3):7-24. 被引量:9
-
7郑宗义.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J].中国哲学史,2006(2):21-34. 被引量:2
-
8徐嘉.现代新儒学对唯科学主义之应对及其伦理态度[J].学海,2006(5):110-115. 被引量:2
-
9胡逢祥.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国学思潮及其走向——兼论王国维国学研究的时代特征[J].中国图书评论,2007,30(10):20-28. 被引量:1
-
10朱人求.李觏的礼法观[J].孔子研究,2007(6):75-85. 被引量:2
-
1高志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向近代转型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36-337. 被引量:3
-
2马克锋.同情·参与·反思——戴季陶与辛亥革命[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7-71. 被引量:1
-
3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J].哲学动态,1994(11):34-34.
-
4陆炎.论孙中山的文化思想[J].中州学刊,1995(2):107-111.
-
5刘茂林.郭沫若治史的个性特色[J].历史研究,1992(2):53-68. 被引量:2
-
6黄玉军.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1):62-64. 被引量:1
-
7于语和,庾良辰.“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浅议[J].理论与现代化,1997(2):43-44. 被引量:1
-
8徐泰来.全面评价曾国藩──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2):77-81. 被引量:5
-
9孟广林.明清思潮与文艺复兴比较之我见——与冯天瑜、周积明同志商榷[J].中国史研究,1987(4):115-126. 被引量:4
-
10秦弓.鲁迅与异文化的接触──以明治时期的日本为舞台[J].当代作家评论,1996(6):13-1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