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被引量:15

The Zhuang music poem and its cultur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the visual field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esthetic anthropholog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歌圩并非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歌圩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停留在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歌圩研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对壮族歌圩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应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圩看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性的研究,以提升壮族歌圩在与经济、文化互动中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作者 罗远玲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48-55,共8页 GUANGXI ETHNIC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1

  • 1张隆溪.诸神的复活——神话与原型批评[J]读书,1983(06).

共引文献57

同被引文献159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4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