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代别离诗词中月意象浅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纵观历代别离诗词,“月”是它们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但“月”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到唐宋时期才备承看顾。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由南朝谢庄的《月赋》开借月咏别之先河:“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宋及其以后的诗人,皆踵武谢氏,以月为意象的别离诗词纷纷涌现,日趋精工。尤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唱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之圆缺比况人之离合,一语道尽世间所有聚散悲欢的风景,诗情与哲理兼具。正是因为月亮的时圆时缺与人间的忽离忽合恰相仿佛。“月”便自然而然地生成固化为生发别离主题的意象。
机构地区 山东
出处 《现代语文(高中版)》 2003年第8期35-35,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