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1,共2页
Edible Fungi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40
-
1杨芬.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对区域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6):103-106. 被引量:4
-
2贾身茂.民国时期食用菌锯屑栽培法的试验与传播评述(一)[J].食药用菌,2013,21(4):248-251. 被引量:2
-
3章楷.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罗振玉其人[J].中国农史,1985,4(1):82-88. 被引量:20
-
4陈士瑜.中国食用菌栽培探源[J].中国农史,1983,2(4):42-48. 被引量:13
-
5施永宏,张强.宿城区食用菌生产历史、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蔬菜,2005(1):6-7. 被引量:1
-
6朱锦福,刁治民.西宁地区野生鸡腿菇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1):82-87. 被引量:2
-
7吴会昌.北方食用菌与农作物两种套作模式[J].食用菌,2007,29(2):32-33. 被引量:3
-
8黄年来.18种珍稀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4-62.
-
9何永梅.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07(10):24-25. 被引量:5
-
10杨荣科.因地制宜创新双孢蘑菇栽培模式[J].食用菌,2008,30(1):45-4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高山,张金霞,边银丙.DNA分子标记在侧耳属真菌研究中的应用[J].食药用菌,2008,17(2):11-14. 被引量:1
-
2林剑伟,阙友雄,陈天生,许莉萍,张木清.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292-294. 被引量:39
-
3吴小平,彭建升,刘盛荣.食用菌污染袋白色链孢霉分离鉴定及特性初探[J].中国食用菌,2008,27(3):58-60. 被引量:11
-
4高山,胡平,边银丙,张金霞.基于ITS序列对3个侧耳菌种的分子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2):1390-1393. 被引量:7
-
5郑姣,刘新育.白灵菇分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26-127. 被引量:2
-
6黄小丹,柳建良.食用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09,22(3):53-58. 被引量:3
-
7桂明英,何容,郭永红,罗孝坤,张微思.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对新疆芦苇根蘑菇的分类鉴定[J].食用菌,2014,36(4):14-16. 被引量:11
-
8谭笑,滕立平,滕星,凤鹏,杨大海,李启云,温嘉伟.利用ITS-RFLP标记辅助筛选白灵侧耳与杏鲍菇杂交菌株[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2):105-110. 被引量:3
-
9刘多,邱黎斌.餐厨垃圾栽培食用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220-221.
-
10孟庆海.食用菌产业投资环境与潜力预测[J].中国食用菌,2020,39(4):91-93.
-
1吴健.姬松茸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3(9):31-32. 被引量:2
-
2张国锋.棚(室)双孢菇两种两收高效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2(12):16-16.
-
3阮晓东,阮周禧,李月桂,阮时珍,黄巧珍,陈家意,陈强,谢世民,刘正德.袋料阿魏蘑栽培新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1):154-155.
-
4高允旺.竹荪“三增加、发酵料”栽培新技术[J].福建农业,2009(11):18-19. 被引量:1
-
5徐力.如何栽培鸡腿菇[J].农村科学实验,2004(10):30-30.
-
6宋金俤.秸秆栽培草腐菌[J].农家致富,2012(24):46-47.
-
7于立业.双孢菇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16(11):13-14. 被引量:2
-
8赵峻峰.温室栽培双孢菇秋菇管理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1(7):9-9.
-
9高允旺.竹荪“三增加、建堆发酵”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0,32(1):56-56. 被引量:5
-
10杨生友.顺昌大力发展竹荪种植[J].食用菌,2010,32(2):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