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林业教育》
2003年第5期17-19,共3页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33
-
1范宝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原因、后果及对策浅析[J].社科纵横,2005,20(1):170-122. 被引量:2
-
2刘红芬.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86-87. 被引量:5
-
3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2):96-103. 被引量:43
-
4赵继伦.对性文化传播的道德审视[J].道德与文明,1997(3):23-25. 被引量:5
-
5蔡淑燕.女性未婚同居问题研究初探[J].德州学院学报,2004,20(5):20-23. 被引量:8
-
6王文静.一项来自上海大学生态度的调查 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有多大[J].中国青年研究,2003(1):61-64. 被引量:2
-
7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5):142-144. 被引量:27
-
8何毅.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J].当代青年研究,2006(2):30-33. 被引量:9
-
9李佑波,吴比.大学生同居态度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6(2):34-38. 被引量:5
-
10袁睿.大学生同居现象思考[J].家庭中医药,2006,13(4):46-4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孟祥远.一个城市青年同居部落的产生和生存状态——以广州X村同居者为研究个案[J].青年探索,2005(6):11-15.
-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7-130. 被引量:5
-
3任婵媛,费艳颖.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08-311. 被引量:11
-
4陈富贵,麻琼静.大学生异性交往异常现象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104-107.
-
5严鸿雁.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的教育与引导对策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3):22-2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刘红芬.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86-87. 被引量:5
-
2严国华.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道德剖析[J].大家,2011(10):224-224.
-
3邓欣媚,林佳.广州、香港两地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性态度、性知识、行为发生可能性及双重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45-148. 被引量:14
-
4张霖.在校大学生婚育“解禁”后的再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2):35-36.
-
5何英,曹好,金小红.当代大学生恋爱新问题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8):100-103. 被引量:4
-
6李佳斌.从法律角度探讨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75-78. 被引量:4
-
7王淑涨.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未婚同居行为的管理[J].教育评论,2011(6):84-86. 被引量:1
-
8茹珊.“临时夫妻”现象探析[J].卷宗,2013,3(3):59-60. 被引量:1
-
9李青青.关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8):15-15.
-
10周颖,孙倩倩.大学生同居背后的文化分析以及高校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75):160-160.
-
1王景龙.浅析大学生的同居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科学时代,2012(7):338-339.
-
2燕安,李萌,梁欣.当代大学生性心理认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1):22-24. 被引量:3
-
3蒋平.谁帮谁[J].文苑,2008(4):19-19.
-
4陈月霄.浅析大学生同居问题[J].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1-2. 被引量:2
-
5曹娜,宋修岩.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54-58.
-
6陈富贵,麻琼静.大学生异性交往异常现象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104-107.
-
7王莉珍.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之我见[J].沧桑,2007,0(5):184-18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