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交往的教育理论辩护——与张应强教授商榷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交往的教育理论的有关批判提出质疑,就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若干误解进行简要阐释,论述交往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本质以及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作者
项贤明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2003年第9期9-11,共3页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哲学
交往的教育理论
教育主体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79
参考文献
3
1
项贤明.
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泛教育理论的哲学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4(2):17-29.
被引量:40
2
王军.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J]
.江苏教育研究,2001(8):23-24.
被引量:2
3
项贤明.
关于教育活动中主体际交往关系的一个论纲[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19-22.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3
1
[比]尼科里斯(Nicolis,G·),[比]普利高津(Prigogine,I·) 著,罗久里,陈奎宁.探索复杂性[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2
[捷]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美]杜威(Dewey,J·) 著,赵祥麟,王承绪 编.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共引文献
45
1
单美贤,李艺.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探讨[J]
.开放教育研究,2008,14(2):59-66.
被引量:9
2
闫海波,李娟,王传琦,张建.
从多角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21):63-64.
3
王攀峰.
教师主体性: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J]
.上海教育科研,2004(9):9-11.
被引量:6
4
赵振红.
论主体间性教育交往[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91-93.
被引量:6
5
李利,赵蒙成.
论新主体教育视野中的教学原则[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2):48-51.
被引量:1
6
张天宝.
教育交往实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7-13.
被引量:16
7
黄新华.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新诠释[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6):69-72.
8
闫海波,李娟,王传琦,张建.
从多角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220-220.
被引量:3
9
张正国,周应堂.
高校主体性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现实意义[J]
.市场周刊,2006,19(12):110-111.
10
王攀峰.
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0):34-39.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
37
1
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2
冯向东.
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J]
.高等教育研究,1987,8(1):64-68.
被引量:15
3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5
4
周廷勇,周作宇.
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79-84.
被引量:39
5
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被引量:140
6
冯建军.
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7):50-53.
被引量:6
7
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
周浩波.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3.
9
亚斯贝尔斯著[德]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3,221,208,217,224,216,16,19.
引证文献
6
1
冯向东.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25-30.
被引量:73
2
周廷勇.
教育:回到交往[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44-47.
被引量:4
3
陈萍,林坤香.
从“主体间性”视角论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3):20-21.
被引量:2
4
刘凌艳.
从“主体间性”看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J]
.科教导刊,2011(19):151-151.
5
申国昌,白静倩.
布迪厄语言交换市场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的启示[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2):66-73.
6
吕昕怡,陶磊.
主体间,还是他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思[J]
.文教资料,2024(1):40-43.
二级引证文献
79
1
段佳良.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探讨[J]
.学园,2020(15):3-5.
2
刘春晓.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
.现代英语,2023(20):24-27.
3
张冰妹.
新时期高校艺术体育教学创新发展[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0):150-151.
4
周燕,袁艳平,邢立新.
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研究[J]
.文教资料,2007(9):151-152.
被引量:2
5
杨嘉骆.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公共图书馆讲座立体化互动关系的构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64-65.
6
马从安,陆刚.
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分析[J]
.中国教师,2010(S1):10-11.
7
叶黎明.
主体的追寻——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
.基础教育研究,2005(2):3-5.
被引量:11
8
薛念文.
交互主体性的动态教学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主体性、开放型教学[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3):68-70.
被引量:1
9
叶黎明.
主体的追寻: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85-87.
被引量:3
10
尤肖南.
略谈主体间性教育观[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56-58.
被引量:4
1
陈卓.
反思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就“两因素”说与张应强教授商榷[J]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7,23(3):4-8.
2
南纪稳.
对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及教育主客体的再认识——与张应强同志商榷[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19(4):77-80.
被引量:6
3
雷洪德.
涂又光先生的幸运与遗憾[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2):53-55.
被引量:1
4
包水梅.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综述[J]
.高等理科教育,2014(5):118-125.
被引量:2
5
张侃.
学术共同体的法度尺寸与经验感受[J]
.开放时代,2016(4):27-30.
被引量:1
6
探索书院与专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1):63-63.
7
释放地方政府手中的教育权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0(5):64-64.
8
致全国参加民办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申报工作学者们的公开信[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3(4):4-5.
9
杨亚.
基于CSSCI的高等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5):46-48.
被引量:1
10
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J]
.教育研究,1996,17(6):10-13.
被引量:6
教育科学研究
2003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