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时代潮》
2005年第1期16-16,共1页
同被引文献7
-
1刘素萍,杜勇敏.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2. 被引量:2
-
2韩冬梅,杨倩.“‘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5(1):62-64. 被引量:4
-
3萧前,刘阳.谈谈科学发展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1-3. 被引量:2
-
4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5(3):5-10. 被引量:11
-
5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6-9. 被引量:29
-
6邹明洪.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25-27. 被引量:16
-
7姜晖.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6(1):30-32. 被引量:2
-
1马雪松.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与社会活力[J].江西社会科学,2009,29(10):12-14.
-
2王格.改革与社会控制[J].社会科学,1987(9):34-38.
-
3周奎君.从农民工生存现状看社会排斥及后果[J].社会科学家,2006,21(5):89-90. 被引量:8
-
4金黎明.和谐社会与利益均衡[J].世纪桥,2006(10X):25-26. 被引量:1
-
5有此一说[J].中国社会保障,2004(9):66-66.
-
6王朝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控制机制的双重性和优化原则[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4(4):11-14.
-
7武中哲.罗斯的社会控制观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6(6):75-77. 被引量:2
-
8张宛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25-28. 被引量:28
-
9刘应君,杨美新.社会控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65-68. 被引量:2
-
10宇帆(编译).一个贩毒家族的穷途末路[J].看世界,2013(12):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