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字意象的全息特性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汉字是意象符号唐代孔颖达早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清代学者陈澧对此命题十分感兴趣,他阐述道:"此二语尤能达其妙旨。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于文字。文字者。
作者
陈秀玲
机构地区
新乡市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意象派
清代学者
唐代孔颖达
尚书序
陈澧
宇宙精神
初文
自然物象
意而
视觉符号
分类号
H12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郑敏.
汉字与解构阅读[J]
.文艺争鸣,1992(4):13-17.
被引量:8
2
朱良志,詹绪佐.
中国美学研究的独特视境——汉字[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3):12-22.
被引量:15
3
(美)阿恩海姆(Arnheim,R.)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张建永.
具象的抽象与纯思的抽象——中西古代美学思维性格之比较[J]
.文艺研究,1985(2):95-103.
被引量:7
2
赵毅衡.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4):4-11.
被引量:58
3
裘锡圭,李家浩.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J]
.音乐研究,1981(1):19-23.
被引量:31
4
高建平.
“美”字探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8(1):38-42.
被引量:12
5
申小龙.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 重评《马氏文通》[J],1987(08).
6
温少峰,袁庭栋.
古文字中所见的古代舞蹈[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47-55.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35
1
徐妍,王洪涛.
哲学如何生成了郑敏诗歌[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116-120.
被引量:1
2
杨泉.
论汉字作为语言符号在传达中的积极功能[J]
.太原大学学报,2008,9(3):98-100.
3
商中.
形目以感目——汉字审美功能透视之二[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3):25-27.
4
刘兴厚.
汉字的具象性特征与汉字改革[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1994,2(0):28-32.
5
刘心恬.
从“羊人为美”看中国审美文化假扮基因的传承[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2):58-63.
6
商中.
哲学视野中的汉字:汉字全息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4):93-95.
7
董春晓.
汉字形体美学初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8-154.
被引量:9
8
章琼.
二十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评述[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73-79.
被引量:8
9
杨经建.
改写与重写:现代中国文学的母语化进程——在“半殖民与解殖民”范式中解析[J]
.东岳论丛,2015,36(8):17-21.
10
李刚,胡凡.
郭店楚简文字美学形态评述[J]
.四川戏剧,2016(12):44-4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
1
丁晓虹.
论汉字发展的阶段性[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7(2):79-82.
被引量:3
2
方圆.
甲骨文在文创领域的运用和价值[J]
.汉字文化,2019(13):156-160.
被引量:6
3
唐闻君.
异质同构:汉字与中国艺术本原[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0(4):83-9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张敏,金鑫茹.
古文字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7):34-37.
被引量:1
2
刘有泉.
文字同构在世赛项目标志设计任务中的应用[J]
.天工,2023(11):51-53.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丽,梁诗梵.
基于新型文创方式的古文字活化策略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2023,44(10):103-108.
1
刘岩.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译[J]
.外国语文,1999,24(4):98-101.
被引量:3
2
袁宪军.
大地的呼声——土著美国人诗歌述评[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3(2):50-55.
被引量:3
3
徐姗姗.
基于语料库对自序和他序中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对比分析[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61-64.
被引量:1
4
蔡华.
书序中的译学散论[J]
.语言教育,2013(2):56-61.
被引量:1
5
邵霭吉.
《马氏文通》“象静司词”一例辩正[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5):68-69.
被引量:1
6
徐旻.
《过秦论》上篇中的四个“于是”和四个“以为”[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10):41-42.
7
梁思永.
现代汉语中判断句谓语的划分[J]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4):62-62.
8
谭五昌.
评喻子涵的《汉字意象》[J]
.文学教育,2014(18):100-101.
被引量:2
9
贺庆.
浅析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119-121.
被引量:2
10
黎凡.
谈中诗英译情趣意象的契合[J]
.外语研究,1986,3(4):63-68.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