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诗经》弃妇诗中的植物与动物意象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弃妇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爱情与婚姻中失意的女子往往就近取譬,采用身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无奈和怨恨,体现了弃妇诗"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抒情风貌,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作者
陈中林
机构地区
鄂州职业大学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4期94-95,204,共3页
关键词
《诗经》弃妇诗
植物意象
动物意象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宋)朱熹集.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共引文献
16
1
蒋明智.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J]
.文化遗产,2007(1):86-94.
被引量:5
2
毛振华.
《左传》秦人赋诗述论[J]
.宝鸡社会科学,2011,0(1):37-39.
3
陈霞.
《诗经·七月》中“殆”的解读[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3):48-49.
4
涂敏华.
简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S1):192-194.
被引量:2
5
李智会.
从《诗集传》看朱熹之妇女观[J]
.文史博览,2006(2X):15-17.
被引量:1
6
王利娟.
“风”——民间诗歌[J]
.青春岁月,2011,0(16):40-40.
7
黄保安.
“窈窕淑女”形象理解辨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0):181-183.
被引量:1
8
黄震云.
楚调和汉乐府的写作时地[J]
.乐府学,2008(1):201-211.
被引量:1
9
包建强.
元杂剧“场景”正义[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6(1):243-256.
10
孙娟,黄震云.
《伐檀》的本事与声韵表现艺术[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7):4-5.
同被引文献
15
1
霍小芳.
从《诗经》弃妇诗中浅析其时代背景[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4):110-111.
被引量:3
2
丁晓俊.
悲剧中的自我崛起——我看《诗经》弃妇诗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5):56-57.
被引量:2
3
彭远利.
《诗经》中弃妇诗所选用的意象[J]
.文学界(理论版),2011(7):195-195.
被引量:1
4
鲜小霞.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J]
.安顺学院学报,2012,14(1):129-131.
被引量:1
5
尚永亮.
《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J]
.学术论坛,2012,35(8):66-74.
被引量:16
6
王淑玲.
《诗经》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之比较[J]
.科教文汇,2012(5):67-68.
被引量:1
7
马进宝.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J]
.文学教育(中),2013(1):19-20.
被引量:2
8
尚永亮.
《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3):30-39.
被引量:9
9
闫晓妮.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151-153.
被引量:2
10
赵亚萍.
汉乐府弃妇形象论析——兼与《诗经》弃妇形象比较[J]
.韶关学院学报,2015,36(7):25-2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赵鑫.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1(2):83-8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淑娇.
浅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3):25-27.
被引量:2
1
傅洁云.
“兀自燃烧的句子”——论张爱玲《传奇》中的“陌生化”效果[J]
.北方文学(中),2014(7):17-17.
2
刘小平.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J]
.江淮论坛,1996(1):93-98.
3
丰家喜.
论诗的“远取譬”修辞格[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7):14-15.
4
靖志杰.
论诗的“远取譬”[J]
.法制与社会,2007(11):698-699.
5
胡大伟,蒋显文,尹可秀.
比喻中的“远距取譬”与联想[J]
.怀化学院学报,2014,33(10):115-118.
6
李弗不.
诗文中的近取譬与远取譬[J]
.阅读与写作,2009(3):41-42.
7
尚继武.
论辛弃疾送别词的抒情风貌及文学意义[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26-28.
8
刘纳.
诗歌实验的骗局:拼贴[J]
.山东文学,1996,0(12):58-63.
9
栾英良.
诗的远取譬与近取譬再议[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5,16(3):26-30.
被引量:1
10
张洁宇.
鲁迅作品中的“梦”——意象分析之二[J]
.鲁迅研究月刊,2005(3):28-35.
被引量:2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