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仿人机器人的仿人性及其多维意义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仿人机器人在外形和智能化水平上越来越像人类,其"仿人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技术方面,仿人性源于和服务于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目的;在社交意义上,仿人性有利于人机互动,便于提供社会服务;在文化意义上,仿人性反映了设计师及其社会环境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在法律意义上,仿人性引发了赋予机器人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学构想和法律行动。仿人性使得机器人在各种应用场景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应注意其潜在的法律与伦理风险。
作者 朱体正
出处 《智能机器人》 2019年第1期31-35,共5页 Intelligent Robot
基金 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法治化问题及我国的对策研究"[CLS(2016)C12]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8年上海司法智库重大调研课题"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87

  • 1付成龙,陈恳.双足机器人稳定性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高技术通讯,2006,16(3):319-324. 被引量:16
  • 2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 3达·芬奇笔记本(第二卷)[M].
  • 4[法]马克·勒伯.身体意象[M].汤皇珍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杜.1999.1.
  • 5新晚报[N].2003—02—21.
  • 6新晚报[N].2004-07-10.
  • 7新晚报[N].2002-12-09.
  • 8[法]马克·靳伯.身体意象[M].汤皇珍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杜,1999.58.
  • 9长江日报[N].2003—12—09.
  • 10新文化报[N].2005—07—29.

共引文献82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