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他者”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何伟与张彤禾的非虚构写作中的“中国叙事”研究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何伟在关于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以自身的耐心以及细致的叙事展现了中国的现代性,而张彤禾的叙事中更多是将读者定位为外国视角。本文从"他者"视域着手,以何伟与张彤禾的非虚构作品为分析对象,分别对何伟与张彤禾所建构的"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现象在境外传播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作品的叙事风格与特点之迥异。
作者
彭艺欣
机构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视听》
2018年第11期238-239,共2页
Radio & TV Journal
关键词
他者
非虚构写作
中国叙事
分类号
I106-03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葛丽娅.
作为“他者”的农村形象——“非虚构”农村文本的写作之反思[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149-151.
被引量:8
2
申霞艳.
“他者”眼中的当代中国——关于海斯勒的“中国叙事”[J]
.南方文坛,2015(1):95-9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4
1
张柠.土地的黄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6.
2
孟繁华.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J]
.天津社会科学,2009(2):94-100.
被引量:68
3
吴宁.
传教士与人类学家——对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康国泰的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5):31-38.
被引量:3
4
戴哲.
性或性的叙述:从农民到女农民工[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70-75.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0
1
张慎.
论秦岭乡土小说的历史内涵与反思[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2):146-150.
2
赵国月,高晓仙.
目的论视阈下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汉译策略探析[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2):57-61.
被引量:1
3
陈敏,杜娜.
记者与非虚构:从时效性报道到沉浸式写作——兼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J]
.全球传媒学刊,2017,4(3):164-170.
被引量:5
4
王琛.
主位与客位:非虚构写作的认知实践与表述特征[J]
.新闻战线,2018(9):56-60.
被引量:1
5
张卫东.
城墙、国民性与路的隐喻——评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J]
.长江丛刊,2019,0(26):1-3.
6
孙元元.
在“坦白”与“沉默”之间——关于乡村非虚构叙事中的两重虚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0(11):168-180.
被引量:3
7
张卫东.
“艺术化”的多模态中国——论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6):51-58.
8
师玉瑶,岳琳.
生命美学视域下的非虚构青年书写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101-104.
9
陆佳怡,王甜甜,颜廷旺.
四十年来尘扑面:境外英文报纸的中国农村形象建构(1982-2023)[J]
.新闻春秋,2024(4):22-34.
10
宫富,郑芷奕.
非虚构写作中的农民书写及其价值——以朱晓军的创作为例[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5):525-530.
同被引文献
9
1
孙英丽.
十九世纪美国游记中的中国形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1):146-149.
被引量:2
2
金昌海.
一样的生活 不一样的视角——读美国记者海斯勒的《寻路中国》[J]
.中国出版,2012(13):68-68.
被引量:3
3
钱林森.
论游记在西方汉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江苏社会科学,2000(6):153-159.
被引量:6
4
王璐.
关于“非虚构”文学的一些思考——兼评《寻路中国》[J]
.当代作家评论,2014(1):177-184.
被引量:4
5
邵浩.
在行路中,观察变化的中国——何伟与他的中国“三部曲”[J]
.国际人才交流,2014(8):20-23.
被引量:1
6
李娟.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彼得·海斯勒的中国形象建构及其叙事话语研究[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5):43-48.
被引量:2
7
林颐.
迈克尔·麦尔:中国大地上的“游荡者”[J]
.国际人才交流,2017,0(11):56-56.
被引量:1
8
侯建芳.
好在“陌生”——浅谈彼得·海斯勒《江城》的叙事视角[J]
.河西学院学报,2018,34(4):53-56.
被引量:2
9
李莹.
海斯勒《江城》的叙事艺术与中国形象[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55-5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孔令宇.
崇敬、仰慕与反思——彼得·海斯勒与迈克尔·麦尔笔下的悠久中国[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3):18-24.
1
李景平,王婷.
视域融合理论下百年中国跨文化交往之省思[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6):39-45.
被引量:1
2
王美珏.
真实与虚幻:“他者”视域下的清代长随群体[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47-53.
3
青岛市全民阅读研究院.
荐书[J]
.商周刊,2019,0(3):81-81.
4
郎艳丽.
他者的景观:抗战时期域外视阀中的重庆形象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66-70.
5
许晓迪.
冯骥才漩涡里的巨树[J]
.环球人物,2019,0(5):81-85.
6
武烈.
西方古典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特点的研究[J]
.黄河之声,2018(23):55-55.
被引量:3
7
潘志梅.
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与特点分析[J]
.艺术评鉴,2019,0(6):47-48.
被引量:1
8
张鑫鑫,李伟帅.
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风格[J]
.鄂州大学学报,2019,26(2):56-57.
被引量:5
9
张丽娜.
后苏联空间俄语语言策略的演变[J]
.俄语学习,2018(6):58-61.
被引量:1
10
高丽.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讲述:地方性知识的载体——从文学人类学角度解读《白马部落》[J]
.青年文学家,2018(11X):40-41.
视听
2018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