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韦伯一直到勃兰特——西方学者关于晚清民国经济状况的最近辩论简介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论著名西方学者所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这些学者其中有在研究中探讨了中国的过去发展轨迹,同时回顾了与日本和英国相比,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历来演变。西方学界近年来展开了一场关于晚清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表现的辩论。另外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优势从16世纪已经定位的说法,之前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最近的辩论出于1989年底,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Rawski)和罗兰·勃兰特(LorenBrandt)发表的书籍。罗斯基和勃兰特分别而乐观地估计了1842—1937时期中国人均农业生产率的增长。1989年之前专家认为近代中国腹地的生活水平低下,反而罗斯基和勃兰特进行对中国人均农业生产率的向上修改,同时赢得了一些资深前辈学者的肯定,如拉蒙·迈尔斯(RamonMyers)。根据详细的土地调查和价格数据的计量分析,罗斯基和勃兰特得出结论,在1842年到1937年之间,中国的农业总产值以年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赶超人口的增长。尽管得到了迈尔斯的支持,但仍有许多学者对这种修改过的观点提出异议。他们重视民国时期农业改革的失败,同时挑战罗斯基和勃兰特调查中所依据的假设。尤其是,罗斯基和勃兰特提出的20世纪中国高效率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假设,仍然与绝大多数的更新研究明显违背。简而言之,对中国近代经济现实的诠释依然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摇摆不定。'悲观派'倾向于强调生产关系的问题,例如未制定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以及抵押市场等。相反的,以罗斯基和勃兰特为代表的'乐观派',则重视晚清民国时期由中国与世界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所带动的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
作者 荷尼夫
出处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0年第1期375-385,共11页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