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赤脚医生、乡村医疗制度化与三级医疗体系“哑铃型结构”的演化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试图探讨随着赤脚医生推动西医西药广泛进入中国农村的同时,他们是如何实现了乡村医疗卫生的制度化。本文认为,1950年代联合诊所的出现以及县乡二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于农民求医行为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家仍然是求医的主要场所,医疗社区尚不成熟,乡村社区内外的医疗协调互助机制并未形成。这种乡村医疗世界的格局随着1968年赤脚医生的出现而得以改变。赤脚医生创办的合作医疗站使得县乡二级医疗体系而下延伸从而确立了三级医疗体系。它不仅强化了以各公社为基础的医疗社区,而且第一次在乡村确立了医疗技术等级体制下的协调和互助机制。依赖于转诊和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使得农民的求医行为实现了从大队医疗站、公社卫生院到县医院的延伸和分层,从而实现了家到医院的转移。本文进一步指出,大队医疗站和县医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展,而处在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第二级的公社卫生院则急剧衰落。这种变化使得三级体系演化成为"哑铃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赤脚医生取代了公社卫生院从而主导了乡村医疗社区。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并成为乡村医疗卫生体制危机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出处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170-187,480,共20页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30

同被引文献35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