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波兰乐派'在二战后的发展经历了多重转变。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中的民族主义风格,至随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应运而生的'音响主义'风格,再到1965年之后的多元融合风格,每一次音乐语言的转变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的因素驱动。20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的'波兰乐派'不仅是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符号,更是现代音乐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代的印记。文章梳理了二战后'波兰乐派'作曲家群体的发展状况,论述并比较了从鲁托斯拉夫斯基到潘德列茨基、格雷茨基等著名波兰作曲家的风格演变历程,从中总结出特殊的历史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多重影响。
The essay depicts the situation of the'Polish School'composers in the post war period,comparing the style changes from Lutovlawski,Pendereciki to Gorecki,which came to a conclusion that specific historical surroundings can exert multiple influences on music creation.
出处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8,5,共13页
Art of Music(Journal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02,负责人:陈鸿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