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香港的"笑片"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记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从录像厅里那些片名模糊但一路屎尿屁的淋漓痛快,或者石斑喻为星爷配上的标志性的哈哈大笑,到电视台每年都会重播N次的《东邪西毒》、《家有囍事》、《花田囍事》,那些不太叫得上名字的熟悉面孔,夸张的表情动作最惹人发笑,只要模仿到七八分,就能在同伴面前出足风头。那时候内地还没有所谓"贺岁片"一说——这个抢钱的片种也是后来我们从香港同胞那儿批发过来,异地概念的本地生长没有水土不服,待到香港影人们再打着这个旗号而来,却又要适应三五年。能看到的港片多了,我们知道香港喜剧不止从前看到的那几种:除了过火癫狂的无厘头之外,还有嬉笑怒骂的市井喜剧(从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到叶念琛/曾志伟的《72家租客》)、冷面笑匠许冠文针砭时弊地讽刺喜剧,香港人的幽默感根植于"抵死"的草根豁达、民间智慧。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后,"二友"(张坚庭、陈友)和UFO的中产轻喜剧也成为香港喜剧的重要构成。2000年后马伟豪、韦家辉(银河映像)的都市喜剧开始放出异彩,老少咸宜口味清淡的特点也为日后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便利……影市开始回暖,星爷来了(《长江7号》)、黄百鸣带着"肥谷"谷德昭来了(《家有囍事2009》),连林子聪都前来试水(《大四喜》)。"葡萄"刘镇伟自《机器侠》小试牛刀后,《越光宝盒》现正热映,《天仙》又开拍。王晶的赌片、"咸"片从不缺席,《大内密探灵灵狗》赚到盆满钵满之后,《未来警察》、《美丽密令》等喜剧又接踵而至。这些曾经想象力最丰富的导演,经过磨合与洗刷,那些我们最熟悉的"港味"还剩多少?不如从头细数,那些令我们笑到喷饭的奇门招数。
出处
《东方电影》
2010年第4期100-101,共2页
East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