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论唐代道教戒律对儒释道法的融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戒律在这一时期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成熟化。在对儒、释、道、法的融摄中,道教戒律完成了自我构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从而为道教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
李帮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9-14,共6页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唐代道教
戒律
儒
释
道
法
融摄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日) 池田大作,(英) 威尔逊,著.社会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2
王永平.
论唐代道教的发展规模[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5-10.
被引量:10
3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刘固盛,编著.道教老学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姜伯勤.
沙州道门亲表部落释证[J]
.敦煌研究,1986(3):4-10.
被引量:13
2
张泽洪.
唐代道士人数辩说[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6):88-91.
被引量:3
3
[日]道端良秀.唐代道教政策研究[J].支那佛教史学,1940,4(2).
4
[3](后晋)刘昫.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6](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
8
[7](宋)王溥.唐会要[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
[8]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10](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Z].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
12
1
王猛.
论唐代的黑衣之谶[J]
.乾陵文化研究,2020(1):325-334.
2
范红军,贺军妙.
明代析产合户的家庭结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4):129-134.
被引量:2
3
曾谦.
武则天早期的宗教倾向与卢舍那大佛的修筑[J]
.前沿,2009(8):180-183.
被引量:1
4
林国妮.
试论隋唐两宋道教史学中的几个观念[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5(6):73-76.
5
冯敏.
唐代前期的学术文化研究综述[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119-123.
6
刘芳.
《四时纂要》的道教倾向研究[J]
.管子学刊,2015(1):58-63.
被引量:2
7
李帮.
变革与创新:唐代道教戒律对儒释道法的融摄[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2(6):12-16.
8
杨亚鹏.
试探古代瓷器之“八卦纹”[J]
.收藏家,2016,0(10):60-62.
被引量:2
9
闫然.
浅析唐传奇中的道士形象[J]
.文学教育,2019,0(34):144-145.
被引量:1
10
蔡林波.
人间置观:唐代“道观”的官方化建制与营造[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70-83.
1
李帮.
变革与创新:唐代道教戒律对儒释道法的融摄[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2(6):12-16.
2
王世巍.
论《孟子》先验仁义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化解[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7(4):85-89.
3
邓小虎.
《荀子》的诚及自我构建[J]
.邯郸学院学报,2016,26(3):11-21.
被引量:3
4
刘琪.
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2):15-22.
被引量:4
5
郑丽虹.
应古趋新的中晚明“苏式”工艺美术[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3):13-15.
6
尹佳骏,吴建平.
基于自我构建的幸福感研究评述[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119-122.
7
杜伟强,曹花蕊.
基于自身短期与社会长远利益两难选择的绿色消费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5):775-784.
被引量:19
8
姜良滢.
及时追问[J]
.科学课(小学版),2010(2):22-23.
9
过安琪.
论传统乐、画理论批评模式的体味性[J]
.社会科学家,2015,30(10):32-35.
10
王元珍.
论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82-8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