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历史、书写、偏狭的选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对传播学的创立、哥伦比亚学派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哥伦比亚学派成为美国传播学创立标志及美国主流学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选择,学者书写的选择,最终也导致了偏狭的选择。
作者
牛耀红
机构地区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现代视听》
2014年第12期10-15,共6页
Modern Audio-Video Arts
关键词
传播研究史
传播学创立
哥伦比亚学派
管理研究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5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陈文勇.
情报学学科边界问题探析[J]
.情报探索,2013(1):22-25.
被引量:7
2
刘海龙.
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J]
.国际新闻界,2010,32(4):29-36.
被引量:6
3
周葆华.
转型年代:效果研究的聚焦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J]
.国际新闻界,2010,32(4):37-42.
被引量:7
4
胡翼青.
美国传播学传统学派形成的学理探究[J]
.当代传播,2009(4):27-30.
被引量:5
5
胡翼青.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11-115.
被引量:8
6
吴飞.
传播学的反思要正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兼评胡翼青的《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J]
.当代传播,2008(5):22-24.
被引量:9
7
黄旦.
媒介是谁: 对大众媒介社会定位的探寻——兼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社会学框架[J]
.国际新闻界,1997,19(3):26-33.
被引量:4
8
Darek M. Eriksson.Postmodernity and systems science: An evaluation of J.-L. Le Moigne’s contribu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esent civilization[J]. Systems Practice . 1997 (4)
二级参考文献
65
1
周晓虹.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94-98.
被引量:28
2
周晓虹.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篇)[J]
.社会学家茶座,2003(5):140-148.
被引量:4
3
吴康宁.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1-5.
被引量:55
4
[美]宣伟伯.传学的发展概况.新闻学会通讯,1982,(14).
5
[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郑文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美]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M].柯惠新,王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
Herbert, B.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M]. Englewood Cpffs. N. J. :Prentice-Hall, 1986.
8
[英]吉尔德·德兰逖.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与实在论[M].张茂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
达姆韦,梅瑟·达维多.学科规训制度导论[A].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C].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10
Schramm, W.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M]. Sage Publications, 1997.
共引文献
35
1
孟建,胡学峰.
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13-17.
被引量:12
2
刘海龙.
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J]
.国际新闻界,2010,32(4):29-36.
被引量:6
3
周葆华.
转型年代:效果研究的聚焦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J]
.国际新闻界,2010,32(4):37-42.
被引量:7
4
洪长晖.
凸显与遮蔽:一个学派生成的机制分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4):7-10.
被引量:1
5
吴越.
“控制”引导的传播学:对学科奠基人的再思考[J]
.东南传播,2012(3):1-5.
6
汤喜燕.
芝加哥学派在二战期间的公众意见研究[J]
.新闻传播,2012(2):11-13.
7
汤喜燕.
芝加哥学派对功能-行为范式的孕育与发展——对“回到芝加哥”学派的质疑[J]
.国际新闻界,2012,34(11):26-33.
被引量:1
8
汤喜燕.
芝加哥学派与公众意见研究[J]
.新闻知识,2013(1):39-40.
9
芮国强.
论行政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与协同[J]
.社会科学研究,2013(5):47-52.
被引量:8
10
顾朝兵,张正亚,耿笑.
基于SWOT分析法的情报学跨学科发展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6):114-115.
被引量:1
1
刘海龙.
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J]
.国际新闻界,2010,32(4):29-36.
被引量:6
2
周葆华.
重探拉扎斯菲尔德:“效果地图”与“批判”效果思想[J]
.国际新闻界,2008,30(6):51-55.
被引量:10
3
编后记[J]
.外国文学评论,2011(2):240-240.
4
唐英.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432-434.
被引量:1
5
孟治刚.
民国时期哥伦比亚学派教育活动及其影响探析[J]
.兰台世界(上旬),2014(9):43-44.
6
洪长晖.
凸显与遮蔽:一个学派生成的机制分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4):7-10.
被引量:1
7
黄霄羽.
2014年国际档案界回眸[J]
.中国档案,2015,0(2):70-73.
被引量:8
8
周葆华.
转型年代:效果研究的聚焦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J]
.国际新闻界,2010,32(4):37-42.
被引量:7
9
刘稚亚.
如何避免被灰色——读《重返灰色地带》[J]
.经济,2015,0(10X):112-112.
10
贺碧霄,彭卫民.
试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的流变[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1):18-19.
现代视听
201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