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论玄奘翻译的准确性——以“唯识”一词为例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唯识学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近代以来,在唯识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对汉译'唯识'一词的质疑之声。为了阐明唯识学上这一重要概念的汉译意义,本文透过语言分析和义理研判,从唯识学'转依'的思想视角,对一些唯识学的核心概念及其重要内涵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对那些被现代学者误读了的梵文概念做了必要的纠偏和厘清,明确指出玄奘翻译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作者
成建华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处
《中国佛学》
2015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关键词
玄奘
唯识
唯识学
转依
分类号
H711 [语言文字]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3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
1
周贵华.
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J]
.哲学研究,2004(3):59-65.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Williams M M. 1997,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Delhi.
2
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Macrostone网络版[M].,1998年..
3
.《大正藏》.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册[M].毗昙部,..
4
.《大正藏》.三十一册[M].瑜伽部,..
5
.《丹珠尔》铅印版[M].西南民族学院,..
6
高崎直道等 李世杰译.《唯识思想》[M].华宇出版社,1985年..
7
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
8
结成令闻.《世亲唯识之研究》上卷[M].青山书院,1956年..
9
吕澈.《印度佛教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
韩镜清.《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A]..载《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文集)[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年..
共引文献
8
1
赖功欧.
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25年历程之概观[J]
.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7-16.
2
陆沉.
“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1-76.
被引量:2
3
周贵华.
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4):77-82.
被引量:1
4
赖功欧.
中国哲学三十年研究历程之回顾[J]
.船山学刊,2008(4):5-12.
5
肖永明.
唯识根本义理辨[J]
.法音,2009(10):27-32.
被引量:1
6
成建华.
关于“唯识”一词的再思考[J]
.哲学研究,2013(12):55-59.
7
成建华.
关于“唯识”一词翻译问题的再思考[J]
.法音,2014(3):12-18.
8
曹彦.
从梵语波你尼文法论证玄奘“唯识”翻译和理解的正确性[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6):28-3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39
1
白杨.
玄奘研究综述(1994-2007)(上)[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20-25.
被引量:7
2
郑伟宏.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根本问题——“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76-84.
被引量:6
3
张茹娟.
玄奘翻译成就探析[J]
.文教资料,2014(2):30-31.
被引量:1
4
朱国祥.
试论回鹘文《玄奘传》专有名词的翻译方式——以回鹘文第九、第十卷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2):28-31.
被引量:3
5
傅光全.
逻辑的三次传入与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20-25.
被引量:4
6
文绍琼.
从《大唐西域记》窥探唐玄奘的游历见闻[J]
.兰台世界(中旬),2014(5):141-142.
被引量:1
7
安浩,郭文娟.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述评[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3):133-134.
被引量:1
8
侯国金.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J]
.外国语言文学,2014,31(2):108-118.
被引量:4
9
宋晓蓉,徐天云.
《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分布特点及语体的相关性考察[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2):129-133.
被引量:5
10
罗长斌.
玄奘大师佛经翻译的价值和启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5(3):75-7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李海波.
2014-2017年玄奘研究综述[J]
.普陀学刊,2019(2):236-261.
2
海波.
2014-2018年玄奘研究综述[J]
.世界宗教研究,2019(6):172-18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張美僑.
佛教文獻編纂史和寫本一切經史中的《大般若經》[J]
.唐研究,2022(1):185-206.
2
李赟赟,田德新.
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78—2023)[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4(1):83-92.
1
葛桦.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59-63.
被引量:1
2
潘永辉.
缘起的语言观及其哲学美学意义[J]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0-42.
3
何云.
这个“倒三角”值得商量[J]
.佛教文化,1998(3):1-1.
4
常莉.
以休闲思想视角构建人[J]
.青年文学家,2013,0(14):207-207.
5
田海舰.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老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与现代化,2006(2):54-58.
被引量:2
6
陈志敏.
英汉习语的相似性[J]
.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11(11):41-41.
7
谢意纯.
哈贝马斯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技的批判[J]
.青年与社会,2015,0(1):354-354.
被引量:3
8
陈鑫.
唯识学中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问题[J]
.西部学刊,2015(2):10-13.
9
续戒法师.
唯识学中的名言与真实[J]
.符号与传媒,2012(3):130-142.
被引量:1
10
齐沪杨.
有关汉语修辞学的若干问题[J]
.现代中文学刊,1994(9):19-21.
中国佛学
201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