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年第8期71-71,共1页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4
-
1振友.诊断人才市场SARS病症[J].人力资源,2003(7):11-12. 被引量:1
-
2张秀华,关宏平.立足人才高地 提高知识生产率[J].人力资源,2003(7):18-19. 被引量:1
-
3龚瑞珍,李极光.遵循人才规律 创新人才机制[J].中国人才,2004(10):22-23. 被引量:2
-
4李君遐 袁妍.人才市场步人品牌角逐时代.《赢周刊》锐旗人力专版,.
-
5张杰贤.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中关村周刊,.
-
6安徽大学高教育研究室.WTO与人才市场专辑.高教研究周报,2001,.
-
7陈保华.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http:∥www.chinaceot.com/zz_news.asp?id=39.2005-8-27/2006-1-11.
-
8潘潇.创新吸引人才的机制[N].中国人事报,2003-03-04.
-
9潘晨光,王力,王宪磊.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1—309.
-
10陈保华.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EB/OL].http://www.chinaceot.com/zz_news.asp?id=39.(2005-8-27)/(2006-1-11)
引证文献3
-
1颜冰.浅议信息时代的中国人才市场[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3):107-109. 被引量:4
-
2陈雪玲,王少雨.“中部崛起”中的人才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180-183. 被引量:5
-
3王少雨,黎苑楚,董新平,周永辉,陶书志.论“中部崛起”中的人才机制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198-200.
二级引证文献9
-
1孙健,孙启文,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13-18. 被引量:61
-
2杨树平.年轻干部要过好“三关”[J].瞭望,2002(28):50-51.
-
3李庆,郭姝姝.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119-120. 被引量:11
-
4范明.我国人才奢侈性消费的成因及其对策[J].管理世界,2006,22(12):166-167. 被引量:1
-
5李庆,郭姝姝.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J].财经政法资讯,2007,23(1):35-38. 被引量:10
-
6王梓林,余亮彬.论高职教育在中部崛起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28-30. 被引量:6
-
7解锐,吴静波.中部地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9,30(8):94-97. 被引量:2
-
8马立平,邹士年.中部崛起事关全局举足轻重[J].宏观经济管理,2017,0(6):44-49. 被引量:6
-
9吴静波.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J].中国制笔,2019,0(1):15-20. 被引量:2
-
1陈哲.为培训把脉[J].中国中小企业,2004(1):48-50. 被引量:1
-
2郭晓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8(11):116-117. 被引量:1
-
3王伟萍.浅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商情,2013(18):244-244. 被引量:1
-
4孟冲,王芹.完善培训体系 提升学习能力[J].中外企业文化,2013(5):74-74.
-
5蒋升涌,沈瑜.中小企业人才开发与利用[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7):52-53. 被引量:3
-
6郭晶,倪肖纳.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创新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8):61-62. 被引量:8
-
7覃卓云.论国有企业人才机制的建立[J].现代商业,2007(07Z):162-162.
-
8李尊启.施工企业如何搞好人力资源管理[J].山东企业管理,2003(3):40-41.
-
9魏宜瑞,王丽香.加强山西省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的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2):106-107.
-
10王斌.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物流技术,2002,21(5):39-3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