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分析
被引量:7
Rice Product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nalysis on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出处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7-29,共3页
World Agriculture
参考文献7
-
1曾华忠.广西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2009(2):19-21. 被引量:6
-
2虞国平.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被引量:52
-
3戴晓鹂.以重构产业结构与强化企业控制为视点提高粮食竞争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11-13. 被引量:2
-
4熊健,倪健.海峡两岸稻谷生产成本比较与稻米贸易可行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9):50-53. 被引量:1
-
5朱伯华,杨玲,张金星,谢国生.湖北省主要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带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05,44(2):7-9. 被引量:5
-
6青先国.水稻产业经济问题研究[J].科技导报,2003,21(11):52-54. 被引量:1
-
7郑秀萍.浅谈优质米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J].福建稻麦科技,2003,21(4):51-5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33
-
1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曾衍坤,廖西元.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85-88. 被引量:193
-
2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J].中国稻米,2005,11(4):1-3. 被引量:46
-
3李路,彭位勇.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设想[J].内江科技,1995,16(2):37-39. 被引量:1
-
4蔡金兰,都静,陆俊波.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1(1):58-62. 被引量:3
-
5萧清仁.两岸粮食贸易可能性分析[J].台湾土地银行季刊,1997,(9).
-
6凌启鸿.论水稻生产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健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
7熊健.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7,18(1):42-44. 被引量:14
-
8中国粮食经济学会课题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课题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课题组,白美清,宋廷明,刘与忠,宋文仲,李思恒,扬卫路,刘笑然,石少龙.稻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J].粮食问题研究,2008(2):4-19. 被引量:6
-
9吴优丽,潘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种业,2008(7):16-17. 被引量:4
-
10石瑜敏,韦善富,谢丽萍,王威豪,周行,毛昌祥,宋智萍.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广西的评价与应用[J].中国种业,2008(9):10-11. 被引量:8
共引文献62
-
1曾华忠,陈成斌,陆静丹,徐志健.广西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98-1500. 被引量:6
-
2朱伯华,乐衡,李娅玲.武汉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53-256. 被引量:3
-
3程艳霞,李娜.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1):118-121. 被引量:24
-
4王亚静,毕于运,唐华俊.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71-79. 被引量:12
-
5邓丹.桂林市优质稻可持续发展前景探析[J].广西农学报,2011,26(5):84-86.
-
6耿建敏,于邢香,李蕊.山东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58-360. 被引量:1
-
7乌玲瑛,徐奂,蔡喨喨,严力蛟.基于机器学习的水稻发育期预测模型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3(3):44-50. 被引量:5
-
8吴荣正,金志荣,袁德明.生态稻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4):47-48. 被引量:1
-
9秦延春.广西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46-6647. 被引量:5
-
10王林友,张礼霞,勾晓霞,祁永斌,金庆生,王建军.利用InDel标记鉴定水稻育种材料的籼粳属性[J].核农学报,2013,27(7):913-921. 被引量:28
同被引文献56
-
1林冬.促进黑龙江稻谷加工业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8(1):21-23. 被引量:3
-
2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被引量:483
-
3王明利.我国粳米的进出口贸易与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7):29-35. 被引量:3
-
4赵慧娥.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村经济,2005(3):56-58. 被引量:11
-
5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曾衍坤,廖西元.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85-88. 被引量:193
-
6孙强,李明生,林秀云,李朝峰.东北粳米产业现状及展望[J].中国稻米,2005,11(3):8-10. 被引量:3
-
7程式华.粮食安全与超级稻育种[J].中国稻米,2005,11(4):1-3. 被引量:46
-
8王为农,贾玉良.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57):19-36. 被引量:7
-
9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31(11):39-44. 被引量:214
-
10胡非凡,施国庆.世界主要粮食贸易国粮食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求索,2007(1):30-33.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7
-
1朱伯华,杨玲,张金星,谢国生.湖北省主要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带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05,44(2):7-9. 被引量:5
-
2熊健,倪健.海峡两岸稻谷生产成本比较与稻米贸易可行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9):50-53. 被引量:1
-
3戴晓鹂.以重构产业结构与强化企业控制为视点提高粮食竞争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11-13. 被引量:2
-
4曾华忠.广西优质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2009(2):19-21. 被引量:6
-
5虞国平.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被引量:52
-
6张强.黑龙江省粳稻加工业发展的市场影响因素分析[J].粮食加工,2014,39(1):21-22.
-
7何文杰,Sirimaporn Leepromrath,周家俊,周德.中泰大米竞争力比较及其差异解构分析[J].世界农业,2021(8):77-8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5
-
1曾华忠,陈成斌,陆静丹,徐志健.广西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98-1500. 被引量:6
-
2朱伯华,乐衡,李娅玲.武汉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53-256. 被引量:3
-
3程艳霞,李娜.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1):118-121. 被引量:24
-
4王亚静,毕于运,唐华俊.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71-79. 被引量:12
-
5邓丹.桂林市优质稻可持续发展前景探析[J].广西农学报,2011,26(5):84-86.
-
6耿建敏,于邢香,李蕊.山东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58-360. 被引量:1
-
7乌玲瑛,徐奂,蔡喨喨,严力蛟.基于机器学习的水稻发育期预测模型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3(3):44-50. 被引量:5
-
8吴荣正,金志荣,袁德明.生态稻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4):47-48. 被引量:1
-
9秦延春.广西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46-6647. 被引量:5
-
10王林友,张礼霞,勾晓霞,祁永斌,金庆生,王建军.利用InDel标记鉴定水稻育种材料的籼粳属性[J].核农学报,2013,27(7):913-921. 被引量:28
-
1朱希刚.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6):65-69. 被引量:20
-
2刘笑然.2009年中国稻米市场分析及2010年展望[J].北方水稻,2010,40(2):1-5. 被引量:1
-
3中国稻米最具国际竞争力[J].四川农业科技,2003(4):41-41.
-
4何忠伟.中国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压力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6):41-44. 被引量:19
-
5郑秀萍.浅谈优质米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J].福建稻麦科技,2003,21(4):51-53. 被引量:2
-
6朱希刚.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2003(5):23-24. 被引量:4
-
7戴新华.线性规划[J].农业技术经济,1985(4):47-48.
-
8何忠伟,陈艳芬.中国稻米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2):39-40. 被引量:1
-
9何忠伟.入世对中国稻米及其制品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导报,2002,20(5):50-53. 被引量:3
-
10郭树义,刘希才,宫涛.提高稻米品质的技术途径[J].吉林农业,1999(2):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