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玫瑰之名——评聂鲁达《二十首抒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摘要
聂鲁达《二十首抒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以独语式的言说方式在有意味的结构内部,借助象征性的自然意象,构筑了一个含有丰富爱恋主题和生命思考的诗意化世界,同时也完成了作品内部主体形象的塑造。
出处
《同行》
2016年第9期415-415,共1页
参考文献3
-
1(智利)聂鲁达(PabloNeruda)著,黄灿然译.聂鲁达诗选(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2(美) 卡勒 (Culler,J.),著.文学理论入门(M)译林出版社, 2008
-
3杨有庆.时代的异乡人与形而上的反抗[J].南方文坛,2014(3):36-39.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9
-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
2[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
3[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1,16页.
-
4[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第78页.
-
5董迎春.《后现代叙事》,18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6[西班牙]萨瓦尔多·达利.《蒙田随笔》,朱子仪译,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7[美]哈罗德·布鲁姆.《读诗的艺术》,王敖译,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8[美]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译,7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9[法]阿尔贝·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2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
1梁钫.玫瑰之名:无法企及的谜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2-124.
-
2李静.寻找能指——解读艾柯《玫瑰之名》[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1):148-156.
-
3聂康丽.生命的隐喻——从《长恨歌》的叙事功能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23-24.
-
4“打开窗户——新诗探索四十年”在798玫瑰之名举办[J].诗探索,2013(2):156-160.
-
5陈梦珺.“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命思考[J].北方文学(中),2013(11):15-17.
-
6何东.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7):151-153. 被引量:1
-
7宋晓杰.致敬:年轻的诗意还在路上——关于“新诗探索四十年庆典”的断想与铭记[J].诗探索,2013(2):184-191.
-
8毛琴.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穷汉形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74-76.
-
9李宁.由《飘》谈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女性意识[J].青春岁月,2013,0(5):53-53.
-
10对《命若琴弦》的生命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