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金融》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61-61,共1页
China Finance
同被引文献21
-
1张振芳,李岱.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3,23(4):64-65. 被引量:3
-
2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3):49-51. 被引量:10
-
3郝文静.在助学贷款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5):103-106. 被引量:6
-
4黄志钧.对新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04(11):22-23. 被引量:2
-
5陈璐.大学生欠费问题的立体防治[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B):184-184. 被引量:2
-
6卢嵘.助学贷款遭遇商业难题[N].南方周末,2004—05—06(11).
-
7杨芙蓉.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39-40. 被引量:1
-
8姜继红,陈克勤,张信华.推行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2):40-43. 被引量:7
-
9胡进.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17(3):38-40. 被引量:26
-
10田恩舜.我国助学贷款偿还制度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20(3):10-1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戴晓明,宋富强.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117-119. 被引量:6
-
2任辉.韩国开展助学贷款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6(2):84-85. 被引量:6
-
3任辉.国家助学贷款低效运行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15):56-57.
-
4朱美燕.试论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6(6):30-32. 被引量:2
-
5杜坤林.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制度分析与隐忧解破[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2006,26(2):59-61.
-
6白婕.贷款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4-245.
-
7孙兴洋.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合理运行的对策与建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助学贷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7):74-76. 被引量:4
-
8孙理,马长富,刘瑶.医院推广银联卡消费的现状与解决方案[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5):157-158. 被引量:3
-
9陶赋雯.探析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比较优势及有效实施的方案——以江苏教育学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17-20.
-
10姜洁.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46):162-163. 被引量:1
-
1倪启明.网络高等教育理顺运作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2003(2):71-72. 被引量:1
-
2张英欣.谈“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1(3):20-20. 被引量:2
-
3李永安.刍议当前师德方面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其对策[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4-36.
-
4冯文宴.试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10):89-89.
-
5汤金洪.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J].云南教育,2003(1):12-13. 被引量:6
-
6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3):234-236. 被引量:7
-
7胥洪培.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及其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35-137.
-
8唐良,王元娥,刘雪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怀化师专学报,2002,21(2):77-79.
-
9王锋,李培湘.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对策[J].职业圈,2007(11X):106-10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