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
被引量:
7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Post-modern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科学教育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国近代科学传入与科学教育兴起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我国科学技术传统又具有特殊性,这对当前现实的科学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影响。自20世纪60、70年代后,世界科学教育出现新的趋向;各种新的课程理论纷至沓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科学理论不断提出,令人目不暇接。我国的科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适逢难得的机遇。
作者
蔡铁权
机构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9-63,共5页
Global Education
关键词
科学教育
课程理论
自然科学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后现代课程
分类号
G63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81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1
石中英,尚志远.
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探索,1999(2):15-18.
被引量:47
2
[美]威廉F.派纳 威廉M.雷诺兹 帕特里克·斯莱特里 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
李醒民.
“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下)[J]
.学术界,2001(4):67-80.
被引量:6
4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 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慌遥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
5
钟启泉.
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J]
.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53-58.
被引量:32
6
William G. Wraga, Toward a curriculum theory for the new century:essay review of Patrick Slattery,Curriculum Developn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J Curriculum Studies . 1996,28(4)463-474.
二级参考文献
6
1
李醒民.
论批判学派[J]
.社会科学战线,1991(1):99-107.
被引量:26
2
李醒民.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3(6):30-38.
被引量:15
3
浅沼茂等编著.后现代与课程.东京.米库尼出版.1995年版.
4
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主编.新世纪的教育展望.高雄:丽文文化公司,2000年版.
5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年.
6
[英]卡尔·皮尔逊 著,李醒民 译,赵玉芝 责任编.科学的规范[M]华夏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81
1
曹辉.
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49-52.
被引量:11
2
苏利瑞.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
.文教资料,2008(32):93-94.
被引量:1
3
吕红日.
Blog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可能——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的视角[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9):101-102.
4
付光槐.
现代知识观下教学道德性的缺失与诉求[J]
.现代教育论丛,2012(Z2):54-57.
5
姚文峰.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4(7):70-72.
被引量:33
6
赵小段.
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1):13-16.
被引量:14
7
周宗钞,张文军.
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7):21-25.
被引量:6
8
赵艳平.
课堂教学中弱势群体的形成与标定——一种案例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4(20):33-34.
被引量:2
9
刘春.
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05(3):28-29.
被引量:1
10
陈明丽.
论知识与智力之间的关系[J]
.咸宁学院学报,2002,22(2):81-84.
同被引文献
62
1
刘永林.
略论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转向[J]
.现代教育论丛,2007(5):51-53.
被引量:8
2
陈建华.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1998(2):1-6.
被引量:73
3
张家军.
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6):6-11.
被引量:8
4
严万跃,刘德华.
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教育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1):31-36.
被引量:10
5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1):10-14.
被引量:136
6
马凤翔.
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04(4):57-58.
被引量:15
7
袁维新.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68-73.
被引量:65
8
蔡铁权,蔡秋华.
“科学素养说”和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48-52.
被引量:15
9
吕桂玲.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J]
.求索,2004(10):116-117.
被引量:9
10
李琼,倪玉菁.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4):31-37.
被引量:49
引证文献
7
1
朱朝菊,彭蜀晋.
化学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观及培养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8):5-7.
被引量:3
2
马凤翔.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探索[J]
.物理通报,2006,27(7):5-8.
被引量:4
3
韩立福.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转型[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4):3-6.
被引量:3
4
王建武.
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
.音乐探索,2009(2):103-106.
被引量:5
5
周娟娟.
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J]
.音乐探索,2011(2):135-137.
6
田友谊,张悦.
后现代视域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
.江汉学术,2020,39(6):95-103.
被引量:7
7
冯鸿,赖麟,曹子建.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3):50-50.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练海棠.
浅谈如何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J]
.成才之路,2008,0(34):95-96.
被引量:3
2
马凤翔,彭建花,霍虎.
大学普通物理学教师职业拓展的新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3):17-20.
被引量:3
3
李亚男.
浅谈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把握语文教学[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9):86-88.
4
朱朝菊.
学会学习论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2):77-79.
被引量:6
5
马凤翔,张文杰,谭英.
数字化时代普通高校强化《数字摄影》教学的再认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133-133.
6
庞荣,黄洪焱.
从后现代课程观看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创新性培养[J]
.音乐创作,2010(5):158-159.
被引量:2
7
刘景玲.
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2(3):32-33.
8
马凤翔.
以人为本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物理通报,2011,40(8):64-65.
9
郝赫.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
.大舞台,2012(6):182-183.
被引量:4
10
刘洋,严萍.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谈高等师范院校器乐教学改革[J]
.大舞台,2012(12):198-199.
1
赵中建.
美国的“核心知识”课程改革[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0(4):33-35.
2
高德宝,吕莉娇,王伟佳.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47-48.
3
郭仁玲.
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多种教学形式[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6,0(11):20-21.
4
牛月秀.
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2-53.
5
卓君华.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
.中国科技博览,2008(16):78-79.
6
江新.
传统文化就批评不得?[J]
.基础教育,2005,2(1):5-5.
7
陈桂生.
略论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J]
.教育研究,1994,15(7):38-41.
被引量:64
8
辛丹.
高中语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设计[J]
.商情,2012(29):74-75.
9
浙江省教育技术博物馆建成[J]
.浙江教育技术,2010(4):3-3.
10
姚炳坤.
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兼与孙锡敏同志商榷[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4(1):27-29.
被引量:2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