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森林与人类》
2001年第12期9-9,共1页
Forest & Humankind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季,李嘉华.物理环境设计对人性化空间塑造的重要意义[J].华中建筑,2007,25(1):141-142. 被引量:1
-
2彭小云.城市区域微热环境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07(9):43-46. 被引量:2
-
3李季,李嘉华.开放性公共空间冬季热环境实测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办公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6):207-210. 被引量:1
-
4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3):85-90. 被引量:7
-
5林姚宇,王丹,吴昌广.基于环境气候健康思考的城市设计教学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4(10):43-45. 被引量:2
-
6陈光,马源,江海燕.风景园林学专业城市环境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建筑,2020,46(9):165-166. 被引量:1
-
7夏源利,姜春宏,陈灿阳,王文瀚.桂林高校体育馆夏季室内热环境分析[J].节能,2020,39(8):117-120.
-
1庄宝璠.城市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J].地铁与轻轨,1998(1):21-23.
-
2王海英.城市工程建设中的环保问题初探[J].建筑知识,2015,35(12).
-
3张传波.探究城市工程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运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9(11):87-87. 被引量:3
-
4肖文,蒋祖浩.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看广州的城市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80-82. 被引量:1
-
5刘俭.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J].城乡建设,2011(8):46-47. 被引量:1
-
6王珊珊,刘凯,刘飞,李洪文,胡伏生.聚类分析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112-117. 被引量:2
-
7刘连喜,陈浩,廖建生,唐传政.浅析武汉地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J].城市勘测,2000(2). 被引量:4
-
8谭伟.建筑基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及控制措施[J].环境,2006(S2).
-
9梁发云,李仲,梁峰.城市工程建设的抗震防灾对策[J].经济视角,1996,15(12):44-44.
-
10王建平.城市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环境地质问题[J].科技资讯,2006,4(14):24-2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