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共引文献68
-
1刘玉有.网络时代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J].华章(初中读写),2007(7).
-
2李炜.大众文化与感性化叙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171-173. 被引量:1
-
3孙桂荣.从“70后”到“80后”:“断裂”的青春表演?[J].上海文学,2010(9):107-112. 被引量:1
-
4帕提曼.卡力.从网络文学的发展谈网络文学的价值取向[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3):53-57. 被引量:2
-
5於可训.论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叙述视角[J].文学评论,2000(5):117-126. 被引量:5
-
6董之林.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从90年代文学思潮中“躯体写作”谈起[J].文学评论,2000(6):41-53. 被引量:51
-
7朱寿桐.世纪末小说批评的活祭现象[J].文艺争鸣,2001(3):4-11. 被引量:5
-
8李少咏.遮蔽与澄明──新时期小说的文体革命[J].殷都学刊,2001,22(1):92-96. 被引量:1
-
9刘巍.技术主义文学观念与文本复制倾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5):64-67.
-
10刘保昌.当下小说的网络书目[J].晋阳学刊,2005(6):101-104. 被引量:1
-
1李国君.网络文学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2012(14):82-83. 被引量:1
-
2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1):1-5. 被引量:64
-
3沈恒.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背景研究[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7):63-63.
-
4余戈,段庸生.近十年宋话本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0(4):123-126. 被引量:1
-
5孙杰.女权主义乌托邦:一种解读英美文学的新视点[J].前沿,2012(22):149-150. 被引量:1
-
6宋剑华.功用与审美:论百年中国文学价值观念的二元对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29-33.
-
7水渺.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种主要类型[J].社会科学(甘肃),1989(4):111-111.
-
8殷国明.“革命话语” 与学术理性——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启蒙话题[J].东方文化,2002(5):20-23.
-
9马永安.现代文人批评的底色——评耿宝强《中国现代文人的唱和与辩驳》[J].书屋,2015,0(4):75-76.
-
10孙兰,孙振.20世纪以来山水诗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68.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