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火器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趋于成熟,人们通过光镜与电镜对损伤后的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将损伤分为3区:原发伤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也有人将震荡区进一步细分为组织变性区与组织反应区.其中原发伤道指组织缺损区;挫伤区为紧靠原发伤道的区域,该区域内组织大部已发生变性坏死;震荡区在挫伤区以外,以变性肿胀或溶解及组织间渗出、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改变[1].随着对火器伤致伤原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和临床检查工具的变革,目前对火器伤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已脱离了火器伤后损伤组织的局部变化,同时,建立在病理形态学基础上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相关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出处 《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6-38,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5

二级参考文献20

  • 1胡威夷,何毅,张捷,曾凡俊,黄茂清,严利春,匡永勤.高原低速弹颅脑火器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2):90-92. 被引量:13
  • 2李峋 Darzynkiewicz Z 等.细胞凋检测技术.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7-646.
  • 3陈云,中华创伤杂志,1991年,7卷,增,35页
  • 4李曙光,中华创伤杂志,1991年,7卷,增刊,12页
  • 5刘荫秋,J Trauma(China),1990年,6卷,增16期
  • 6李曙光,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und ballistics,1988年
  • 7李开龙,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5年,11卷,155页
  • 8刘荫秋,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11卷,22页
  • 9齐爱东,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23卷,46页
  • 10唐朝枢,生理学报,1989年,41卷,489页

共引文献77

同被引文献23

  • 1赖西南,刘荫秋,张良潮.现代火器伤实验研究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10(4):202-205. 被引量:10
  • 2赵东海,覃音,曲海燕,等.山岳丛林战战伤资料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58-88.
  • 3付小兵 王德文.创伤修复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
  • 4李全岳,潘新荣,胡博.地雷与排雷伤病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32-69.
  • 5Fackler ML. Civilian gunshot wounds and ballistics: dispelling the myths [J]. EmergMed Clin North Am, 1998, 16(1): 17-28.
  • 6Crokard HA, Brown FD, Johns LM, et ah An experimental missile injurymodel in primates[J].J Neurosurg, 1997,46: 776- 779.
  • 7Zajechuk CR.Textbook of Military Medicine[M]. Published by Off-ice of Surgeon General Dept. of the Army. U.S.A Washingtom D.C, 1999:173- 189.
  • 8ahlberg LL, Ikeda RM, Kresnow MJ. Guns in the Home and Risk of a Violent Death in the Hom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J] .Am J Epidemiol, 2004, 160(10): 929-936.
  • 9侯晓彬,李廷慧,金文波,魏福岭,易定华,张金洲,段维勋.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在胸部爆炸伤致急性肺损伤中的防治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6):531-535. 被引量:10
  • 10李全岳,赵东海,林泉,曲海燕,吴才林.尸体解剖在火器伤例研究中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4):171-17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