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蓟县元古界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变化 被引量:3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天津蓟县元古界剖面长城系碳酸盐岩的δ^(13)C值基本为负值,蓟县系大体在(0±1)‰的范围内,进入青白口系井儿峪组一般在(2±2)‰的正值.从串岭沟组到大红峪组(约1700~1600 Ma)碳酸盐岩的δ^(13)C值大约由-3‰变化到0‰,但大红峪组δ^(13)C值大幅度振荡.蓟县系地层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两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在杨庄组和雾迷山第三亚组之后.相当完整和连续的碳同位素记录反映了约 1700~800 Ma全球海水的δ^(13)C值长期变化趋势.发生在约1700~1600 Ma和<约 1300 Ma海水的δ^(13)C值升高及大幅度振荡可能是两次全球性构造事件的响应.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51-959,共9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973008 4017201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2-116)共同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9

二级参考文献146

共引文献671

同被引文献749

引证文献36

二级引证文献38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