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参考文献7
-
1余正荣.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J].宁夏社会科学,1995(3):33-39. 被引量:15
-
2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3):31-37. 被引量:110
-
3黄顺基,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33-38. 被引量:15
-
4肖子健.困境和抉择--关于人类下一个文明和发展战略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2).
-
5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54.
-
6星野芳郎.未来文明的原点[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37.
-
7阿.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三联书店,1984.187.
共引文献16
-
1孙彦泉.走出工业文明的误区[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26-29.
-
2孙彦泉,蒋洪华.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5-49. 被引量:20
-
3刘智峰,黄雪松.建设生态文明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11-13. 被引量:9
-
4王丽媛.试论生态文明[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5):20-21. 被引量:1
-
5张国中,魏怀东,周兰萍,丁峰,胡小柯,陈芳.我国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文明[J].甘肃科技,2008,24(21):16-19. 被引量:2
-
6胡小柯,魏怀东,丁峰,周兰萍,陈芳.甘肃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J].甘肃科技,2008,24(23):155-158. 被引量:2
-
7孙彦泉.生态平衡的哲学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0(2):64-67. 被引量:6
-
8薛冰,张伟伟,陈兴鹏,耿涌,任婉侠.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28(11):24-29. 被引量:11
-
9王建华.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9-42. 被引量:7
-
10潘建红.科技成果二重性与科学家社会伦理责任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121-122. 被引量:2
-
1遆国英.略论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技术观[J].生产力研究,2003(6):132-133.
-
2卢耀祖.科学技术观的一项启示[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7(6):39-40.
-
3解垩.山东省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J].山东经济,2005,21(2):108-109.
-
4陈明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J].西部论坛(陕西),2011(1):1-3.
-
5陈明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11(12):95-97. 被引量:1
-
6赵祖华,田力.加强科技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教学——科技观内容的改革设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9(A11):67-69.
-
7李斌.论社会总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探讨[J].经济研究,1990,25(9):3-8. 被引量:3
-
8刘冠军.江泽民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4):21-23.
-
9于飞.资源型城市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9-71.
-
10冯元均.试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科技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