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细胞核雄性不育,简称核不育,是由核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雄性不育类型。植物两性花的雄性不育现象早在1763年就有报道,随后又在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百合科(Liliaceae)、石楠属(PhotiniaLindl)和其它属发现雄性不育。在对大量雄性不育材料遗传分析的基础上,Sears在本世纪40年代中期把雄性不育分为核不育、质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三种类型。而后,Edwardson(1956)把质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合为一类,提出了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二型说”。核不育是一种最常见的雄性不育类型,人们已经在玉米、棉花、大麦、小麦、粟(Setaria italica,我国北方俗称谷子)、油菜。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5-15,37,共2页 Bulletin of Biolog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03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4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