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3-43,共1页
同被引文献9
-
1张斌.话说新词规范化[J].咬文嚼字,2003,0(10):4-6. 被引量:1
-
2胡德明.“蛋糕”带给我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3(4):44-45. 被引量:2
-
3钱乃荣.“酷语”在造词上的新特点[J].语文建设,2001(12):7-9. 被引量:12
-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1997.
-
5王先霈."网语、外来词与汉语的纯洁性问题"笔谈,2003(05).
-
6肖余.闲话“吧”[J].语文建设,2001(9):8-8. 被引量:4
-
7徐文静.“眼球”能否吸引眼球[J].语文建设,2003(1):42-42. 被引量:2
-
8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89-95. 被引量:141
-
9汤志祥.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4-51. 被引量:24
-
1倪轶容.洪俊:让汉语教学成为一个赚钱的产业[J].浙商,2010(3):104-105.
-
2刘金龙.“闪约”及其英译[J].英语知识,2011(6):37-38.
-
3李吕梁.理解科技英语文体的“陷阱”——名词化和语法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106-107.
-
4周琰.建筑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主要功能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2):92-93.
-
5周红照.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体[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6):107-110. 被引量:5
-
6钱德慈.绕口令:声调练习(二)[J].启蒙(3-7岁),2013(10):14-14.
-
7杨霞.“打包”的新义新用[J].咬文嚼字,2004,0(7):21-22.
-
8王长武.引述回应格式“你才X”论析[J].语言与翻译,2015(4):19-26. 被引量:1
-
9姚桃娟.在动态中学习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打包式”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应用写作,2013(5):41-43. 被引量:2
-
10张小雁.动态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构建——以关爱老人公益广告《打包篇》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397-401.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