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6期69-73,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40
-
1于晓明.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J].城市问题,1999(5):12-16. 被引量:20
-
2贾绍风.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J].人文地理,1998,13(2):28-32. 被引量:13
-
3辜胜阻.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对策[J].人口研究,1991,15(5):7-12. 被引量:25
-
4郭凡生,王伟.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益——对我国现行城市建设方针的反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8,8(3):10-17. 被引量:5
-
5周一星.中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的关系[J].经济研究,1988,23(5):74-79. 被引量:39
-
6罗茂初.对我国发展小城镇政策的追溯和评价[J].人口研究,1988,12(1):12-18. 被引量:3
-
7孟晓晨.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J].城市问题,1990(1):12-15. 被引量:8
-
8饶会林.试论城市规模效益[J].中国社会科学,1989(4):3-18. 被引量:27
-
9刘纯彬.中国城市化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重点[J].财经科学,1988(7):49-52. 被引量:15
-
10周一星,于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J].城市规划,1988,12(3):33-36.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249
-
1齐秀琳.后增长时代中的城市:收缩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1):81-87.
-
2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75-78. 被引量:6
-
3冯俊新.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的跨国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1):38-44. 被引量:10
-
4张蕊.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探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40-45.
-
5赵正来.农村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48-52. 被引量:2
-
6李培林.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3(3):1-4. 被引量:33
-
7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4(4):23-29. 被引量:26
-
8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J].中国农村经济,2004(7):58-65. 被引量:21
-
9张泽梅.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浅析[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5-48. 被引量:5
-
10辛焕平.城市化若干重要问题文献综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21-2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3
-
1车美萍.试论西方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4):80-84. 被引量:2
-
2[4]刘啸霆.环境问题的人学价值[N].光明日报,2004.5.8(4).
-
3[7]李兵.文化是中原城市的精髓[N].河南日报,2004.6.4.
-
1张宝义.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互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内涵[J].南方论丛,2006,0(3):120-128. 被引量:1
-
2潘允康,王小波.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综述[J].南方论丛,2004,0(3):152-154.
-
3吴园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6):85-86.
-
4范泽木.把每一天都当做上天给你的恩赐[J].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2(6):34-34.
-
5潘允康.城市化与“反城市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10-114. 被引量:6
-
6江文吉,朱水照.“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构思[J].地理教学,2004(3):22-23.
-
7石维高,黄保林.都市人口猛增:世界级难题[J].国际展望,1997(5):29-29.
-
8向您推荐[J].社会,1988,8(4).
-
9张志茹.“六融入”推进草原都市人口计生宣教工作上水平[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2):54-54.
-
10郭钦.我国城市社区阶层化趋势初论[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44-46.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