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多元构成
被引量:3
The forming background and multi-culture constiution of Taoist culture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87-90,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8
-
1黑格尔著 王造时 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
2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第161页.
-
3张岱年.论老子的本体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1):99-100. 被引量:27
-
4戴密微:《道家的谜》,见吴岳添译《楚辞研究集成@海外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
-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页.
-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页.
-
7李石岑:《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183页.
-
8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文化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共引文献70
-
1王佳哲.论老子之道的三种特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8):7-11. 被引量:1
-
2陈博.老子及其著述辨伪[J].唐都学刊,2009,25(1):82-87. 被引量:1
-
3高瑞泉.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1(6):65-72. 被引量:7
-
4刘长欣.论老子的“道”与“德”及其“反”道德伦理观[J].中国道教,2001(2):14-17. 被引量:1
-
5刘长欣.老子阴阳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2001(3):81-85.
-
6刘长欣.老子阴阳思想探析[J].中国道教,2002(5):26-28. 被引量:2
-
7黄义英.老子的道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20-22. 被引量:1
-
8黄玉顺.绝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关系的蜕变[J].哲学动态,2005(5):8-11. 被引量:25
-
9缪方明.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4):56-61. 被引量:1
-
10蒋述卓,周兴杰.佛经传译中的跨文化交流模式[J].文艺研究,2005(7):66-72.
同被引文献16
-
1马世之.神农氏与神农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1-5. 被引量:1
-
2巨文教.张兆和、汪曾祺谈沈从文——访张兆和、汪曾祺两位先生谈话笔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2):275-283. 被引量:9
-
3贺次君.《括地志辑校》,第10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
4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74页.
-
5杨义.中国现代作家与道家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7,(02):137-161.
-
6高亨.《商君书注译》[M].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27页.
-
7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97年.第445页.
-
8徐元诰.《国语集解》[M].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0-502页.
-
9黄杲炘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
10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会编.《外国诗歌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
1赵君.“经歌”之生成背景与发展脉络考[J].大舞台,2010(3):5-6.
-
2高亚春.论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生成背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4):13-16. 被引量:2
-
3张金成.从多元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和谐及和谐社会[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16(6):7-12. 被引量:2
-
4威家海.重读“红色”经典[J].中国收藏,2009(10):60-62.
-
5扎西达杰.藏传佛教乐谱简述[J].佛教文化,1993,0(4):31-31.
-
6赵志鸿.《管子》的哲学思想与治国理论简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2,34(3):18-20.
-
7李刚.透视近年来生态价值观研究的多重向度[J].理论月刊,2006(2):43-45. 被引量:3
-
8周均平.秦汉审美文化生态论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58-64. 被引量:1
-
9杨汉民.杂家《吕氏春秋》的政治伦理思想[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3):3-5.
-
10刘慧颖.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J].世纪桥,2012(9):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