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新贡献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充满创新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和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和“三农”、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
刘传江
聂华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
出处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19,共3页
Economic Review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学
理论创新
十六大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工业化
城镇化
民营经济
分类号
F09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
李君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由来》[N].载《光明日报》,2002—09—17.
3
沈天鹰.《扬长避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N].载《深圳商报》,2002—12—03.
4
吴树青.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问题[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3(1):5-12.
被引量:6
5
陈希敏,白永秀.
论十六大报告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新贡献[J]
.经济学动态,2003(1):33-36.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3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4.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全面小康离我们有多远[N].南方周末,2002-11-11.
共引文献
139
1
宋健.
广东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2006(8):47-49.
2
杨爱珍.
试论政治文化中的冲突问题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关系[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24-27.
被引量:1
3
刘富华,李国平.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特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7):83-90.
被引量:2
4
饶银华.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思想探析[J]
.求索,2004(7):75-76.
5
雷儒金.
毛泽东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当代价值[J]
.求索,2004(7):235-237.
被引量:3
6
宁克平.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J]
.学术研究,2004(8):11-14.
7
方悦.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双重使命[J]
.中国经济问题,2004(5):11-16.
8
刘华清.
邓小平与小康社会[J]
.党的文献,2004(5):72-79.
被引量:1
9
周作翰,张英洪.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70-74.
被引量:29
10
常晋芳.
网络哲学论纲[J]
.现代哲学,2003(1):40-47.
被引量:15
1
鲁从明.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探索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新特点[J]
.理论前沿,2001(21):12-14.
被引量:2
2
杨景山.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新思想——浅谈十七大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上提出的新观点[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7,6(10):69-70.
3
吴晓霞.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4):13-16.
被引量:1
4
李志远,邵丽霞.
劳动价值论不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18(5):4-6.
被引量:1
5
田杨群.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探析[J]
.理论导刊,2009(5):10-11.
6
吉永宏.
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6):33-34.
7
赵学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四大突破[J]
.学习论坛,2008,24(8):37-40.
被引量:2
8
边华.
浅析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和社会化——从市场社会主义资本社会化中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161-162.
被引量:1
9
宋桂霞.
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理论逐步完善[J]
.未来与发展,2009,30(3):75-78.
10
陈丽华.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兼论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J]
.经济问题,2009(1):25-28.
被引量:7
经济评论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