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武汉市近9年以来的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武汉市酸雨现状从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同期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一些对武汉市酸雨有影响的气象因子。
同被引文献16
-
1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5):323-329. 被引量:212
-
2钱翌,吕爱华,郑春霞,李新生.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与污染削减总量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69-73. 被引量:18
-
3李建刚,李军.乌鲁木齐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6,20(4):227-230. 被引量:14
-
4詹红霞,杨金玲,邱辉.伊犁地区酸雨状况分析[J].新疆气象,2006,29(2):20-21. 被引量:7
-
5李景林,郑玉萍,刘增强.乌鲁木齐市低空温度层结与采暖期大气污染的关系[J].干旱区地理,2007,30(4):519-525. 被引量:52
-
6张晓勇,王振红.当前酸雨形势和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8):85-88. 被引量:12
-
7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酸雨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
8乌鲁木齐市环境质量报告书[M].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市环保局,1992年-2005年.
-
9郝吉明,马广大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3-94.
-
10王明星.大气化学(第二版)[M],气象出版社,420-426.
引证文献1
-
1任泉,张山清,王涛,陈洁,顾来霞,伏晓慧,刘增强,吴鲁生,王琳.乌鲁木齐市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3(12):1-7.
-
1黄梅芳.福州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J].福建环境,1999,16(5):11-13. 被引量:4
-
2熊初建.鹰潭市酸雨现状、特征及成因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65-166. 被引量:2
-
3杜秀芹.镇江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1999,12(1):24-26. 被引量:2
-
4郑树声.广东省酸雨现状和时空分布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2,12(4):316-318. 被引量:3
-
5全文哲,李友琼.广州地区酸雨现状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9,9(2):123-128. 被引量:7
-
6方至.长沙市酸雨现状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43-46. 被引量:5
-
7江田汉.我国酸雨的现状和趋势[J].地理教学,2000(3):8-10. 被引量:1
-
8王启祥,欧伟,顾景涛,成东艳.铁岭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1):57-58.
-
9朱鹿琴.南通市酸雨现状的分析[J].环境科学动态,1996(2):16-17. 被引量:3
-
10李淑梅,衣俊国,王宏志,董淑敏.哈尔滨市酸雨现状及控制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9,23(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