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被引量:25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Reform on Teaching of Chine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62,共26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3
-
1胡适.《新文化运动与教育问题》,收《胡适文集》12卷《胡适演讲录》,4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胡适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卷.第8页.
-
3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9集《尝试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2页.
-
4胡适.《谈新诗》[A]..《胡适文集》第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
5新青年,.
-
6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3.
-
7钱玄同.《致陈独秀书》[J].新青年,.
-
8钱玄同.《(尝试集)序》[J].新青年,.
-
9钱玄同.《随感录·四十四》[J].新青年,.
-
10查钊忠.《致钱玄同》[J].新青年,.
共引文献278
-
1张卫中.“五四”语言转型与文学的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08-111. 被引量:8
-
2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61-172. 被引量:14
-
3夏德勇.五四小说的聚焦方式及其文化语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10-17.
-
4周建超.“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6):133-139. 被引量:4
-
5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1-28. 被引量:10
-
6王嘉良.文学思潮视野中的启蒙话题——论“五四”文学的启蒙现实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6):94-99. 被引量:3
-
7罗岗.“校园内外”和“课堂上下”——论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内在关联[J].当代作家评论,2002(4):133-140. 被引量:1
-
8董健.论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反现代倾向[J].戏剧艺术,2002(3):4-9. 被引量:9
-
9逄增玉.鲁迅启蒙文本中的现代性言说与叙事[J].文艺研究,2004(6):27-33. 被引量:3
-
10罗关德.二三十年代倡导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181-19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21
-
1俞金尧.儿童史研究及其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2001(5):34-40. 被引量:11
-
2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4):26-33. 被引量:8
-
3张冠夫.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2-128. 被引量:3
-
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文艺研究,1999(1):6-9. 被引量:175
-
5王向远.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68-75. 被引量:9
-
6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1
-
7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2
-
8黄浩.文学失语症——新小说“语言革命”批判[J].文学评论,1990(2):34-44. 被引量:25
-
9郜元宝.“语言的存在─存在的语言”──海德格尔论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1995(2):86-91. 被引量:2
-
10刘正伟.别求新声于异邦——留学生与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1999,0(3):7-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5
-
1王独慎.风景意识与童心的发现:《开明国语课本》对儿童审美主体性的建构[J].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2):1-35.
-
2侯颖.缪斯的诞生——中国儿童教育催生儿童文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7-8.
-
3张向东.白话教科书的编写与现代文学的发生[J].甘肃社会科学,2008(1):126-129. 被引量:2
-
4梁心.胡适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三次讲演--侧重第三次讲演[J].社会科学研究,2009(1):147-154. 被引量:4
-
5李朝平.论国语课程对新文学课程起源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6):15-18.
-
6李朝平.新文学课程起源考[J].三峡高教研究,2009(2):23-29.
-
7吴丽仙.中国现代语文教材之争:一种教育传播学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0(12):95-98.
-
8包蕾.浅议1912-1915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91-92.
-
9黄晓东.孙俍工对现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普及与实践[J].文艺争鸣,2012(7):65-69.
-
10夏莹,王泽龙.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2-8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6
-
1陈丽斌.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1-6. 被引量:2
-
2张向东.关注学术前沿,凸显栏目特色——《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近五年(2006~2010)论文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0(6):144-149. 被引量:1
-
3郭勇,李爱林.讲求文法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变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3):76-79. 被引量:1
-
4陈海疆.文学语言变迁下的现代文学形式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106-108. 被引量:2
-
5汪禄应.胡适对现代汉语教育的主要影响[J].学习与实践,2016(9):123-129.
-
6凤媛.一个通俗小说家如何诞生?——从圣约翰大学时期的予且说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3):110-117. 被引量:1
-
7李德鹏,窦建民.我国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述评(1981~2016)[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15(6):44-60. 被引量:5
-
8王从华,王荣生.语文课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73-79. 被引量:2
-
9白花丽.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育的影响——以《学生杂志》(1920—1931年)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7,33(5):80-85.
-
10陈丽斌.红色文化自觉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3):20-23. 被引量:7
-
1周德仓.试论叶圣陶“写话说”的写作学内涵[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70-75.
-
2刘孝学.十七年语文高考利弊谈[J].语文学习,1995,0(2):7-9.
-
3师妍.阅读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06(07S):53-53.
-
4卫红武.让吟诵成为理解文言文的钥匙案例分析[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11):80-80.
-
5郝伟.阅读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1(2):34-34.
-
6林玉琼.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数学教学[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2):99-99.
-
7刘鑫.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09(8):191-191.
-
8李萍.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6,0(1):213-213.
-
9周平.新发现[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9):48-50.
-
10钱治奇.围棋的启示[J].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中高年级),2014(3):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