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恋人的天路历程
被引量:2
Life-course of Red Lovers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
-
1蒋光赤.《少年漂泊者》自序,转引自柯灵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跋序丛书·小说卷》第71页,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2王独清.《周年》序,转引自柯灵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跋序丛书·小说卷》第126页,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3《蒋光慈文集》第2卷,第42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
4《胡也频选集》第69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同被引文献29
-
1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69-92. 被引量:28
-
2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J].中国作家,1948,(1).
-
3茅盾.从牯岭到东京[J].小说月报,1928,(10).
-
4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开明书店,1951年9月初版.第5至6页.
-
5钱杏邨.《蒋光慈与革命文学》,转引自《蒋光慈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6钱杏邨.野祭.太阳月刊,1928,(2).
-
7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6页.
-
8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
9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20).
-
10何丹仁(冯雪峰).《关于新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J].北斗,1932,2(1).
二级引证文献9
-
1刘婉明.革命的现代“性”——1930年前后左翼文学理论中的爱欲主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51-57.
-
2洪亮.“革命”与“恋爱”的歧途[J].文艺争鸣,2012(5):84-88. 被引量:1
-
3黄丽萍.革命与爱情——《沉沦》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33-35.
-
4熊亚菲.论“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神秘化与抽象化——以蒋光慈为例[J].求索,2013(12):156-158.
-
5吴静.从集体走向个人——政治欲望化中的中国当代文学[J].艺术科技,2017,30(12):223-223.
-
6王婧怡.《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以“革命加恋爱”道路为例[J].北方文学,2019,0(5):36-37.
-
7许贝伟.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灵菲创作研究述评[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0(6):83-89. 被引量:1
-
8庞裕,肖振宇.百花时代下“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嬗变[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2):82-84.
-
9张茜.辨认远去的身影:蒋光慈“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回溯[J].唐山学院学报,2024,37(5):67-74.
-
1江飞.生命,在沉没中传递[J].红岩,2008,0(4):181-182.
-
2张瑛.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独特性[J].作家,2009(12):15-16.
-
3张瑛.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世界——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4):72-73.
-
4朱大珪.苍穹下的神奇之美[J].吐鲁番,2013(3):57-58.
-
5陈保才.没有女人没有救赎[J].出版人,2015(5).
-
6王维维.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共通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8):180-180.
-
7王晶晶.至情,至爱,至真——徐志摩其诗其人[J].祖国(教育版),2013(1):131-131.
-
8于晓欢,石小娟.一把“钥匙”的秘密——浅析《键》中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J].作家,2011(22):127-128.
-
9赵鲲.杰而且怪者:顾随的“李贺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69-72.
-
10宋秋敏.唐宋词的唯美主义倾向[J].社会科学家,2013,28(1):129-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