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安徽沿淮一带交融汇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淮河地缘文化,淮河地缘文化带是我国东部南北方文化的分野。南方文化的轻灵阴柔与北京方文化的雄浑阳刚在淮河地缘文化中有机地融为一体。淮河地缘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是依恋故土、兼容并包和农本思想。
作者
高时阔
机构地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处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4-16,共3页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区域文化
交汇融合
淮河文化
人文精神
分类号
G07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6
1
宫希成.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J]
.东南文化,1999(5):38-43.
被引量:9
2
赵武京.
淮河水土养育淮河人[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30-35.
被引量:2
3
庞德廉.中国国情地理概论[M].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1..
4
沈叶鸣.
源远流长的涂山大禹文化[J]
.江淮文史,2000(3):141-150.
被引量:5
5
赵秉诗.简明地理手册[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34.
6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27.
共引文献
13
1
索德浩.
中原地区封土起源再研究[J]
.考古与文物,2020(1):79-87.
被引量:2
2
周秀林.
南宋时期淮河两岸文化探究——基于南宋诗歌视角[J]
.滁州学院学报,2010,12(6):24-26.
3
陈珂,朱光耀.
怀远地名文化透析[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76-78.
被引量:2
4
陈珂,高瑜,胡吉超.
沿淮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54-58.
被引量:1
5
赵东升.
论江淮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与政治势力变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97-105.
被引量:5
6
毕经纬.
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J]
.考古学报,2012(4):423-466.
被引量:6
7
李晓斐.
楚国北进中原路线考——兼论春秋夷族群的历史地位[J]
.学习与实践,2013(3):128-133.
8
周崇云,陆勤毅,朱华东.
皖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
.安徽史学,2013(6):106-111.
被引量:3
9
徐峰.
江淮与皖南商周青铜器若干问题的思考[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9(5):90-94.
被引量:2
10
熊贤品.
试论两周时期吴文化的西渐及其影响[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2):9-11.
同被引文献
45
1
朱竑.
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J]
.人文地理,2001,16(3):44-48.
被引量:22
2
张晓虹.
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2000,15(3):17-21.
被引量:25
3
鲁峰.
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J]
.人文地理,2000,15(4):50-54.
被引量:12
4
钟玉如,刘景慧.
试析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J]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1):24-28.
被引量:11
5
朱正业.
近十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2005(6):255-259.
被引量:5
6
李良玉.
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J]
.安徽史学,2006(1):32-35.
被引量:15
7
杨育彬,孙广清.
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J]
.东岳论丛,2006,27(2):49-53.
被引量:13
8
马鸿雁.
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1.
被引量:3
9
武卫华,乔力.
论地域文学史学的架构基础与范畴界定[J]
.江苏社会科学,2006(6):157-160.
被引量:6
10
乔力,武卫华.
论地域文学史学的研究方法[J]
.理论学刊,2006(12):118-12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0
1
段宝君.
安徽花鼓灯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
.广播歌选,2010(4):68-69.
2
张飞,崔郁.
安徽省文化区划初步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4):69-72.
被引量:2
3
李艳洁.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1-113.
被引量:4
4
周秀林.
南宋时期淮河两岸文化探究——基于南宋诗歌视角[J]
.滁州学院学报,2010,12(6):24-26.
5
李艳洁.
淮河流域大禹神话的基本特征及学术价值[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98-100.
被引量:2
6
李艳洁.
文化传播与淮河流域大禹神话传说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5-126.
被引量:2
7
陈珂,高瑜,胡吉超.
沿淮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54-58.
被引量:1
8
肖淮.
淮河流域民俗艺术特色溯源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3,32(3):12-14.
9
梁惠娥,任冰冰.
近代皖北地区儿童鞋帽的审美特征与民俗解读[J]
.丝绸,2020,57(3):77-83.
被引量:8
10
孟凡翠.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及学术价值[J]
.明日风尚,2016,0(8):151-15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彭伟,甘萌雨,张永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形成机制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6):69-71.
被引量:12
2
孙丽.
禹文化建设新形式探讨——以蚌埠市为例[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10):277-278.
3
李玲玲.
从早期族群交流看大禹传说多地发生的史实依据[J]
.中州学刊,2014(10):116-121.
4
高瑜.
阜阳城区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征初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7):118-120.
被引量:1
5
彭建,王艳平,阮盛楠,孙辉.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5):60-69.
被引量:9
6
韩正路.
《淮水谣》的淮畔文化书写[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2):51-54.
7
韩正路.
论吴波与江耶诗歌的淮河书写[J]
.蚌埠学院学报,2020,9(3):120-124.
8
彭迪,夏添,贺景卫.
桃源刺绣“魏犨擒貘”纹样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J]
.丝绸,2021,58(3):76-83.
被引量:6
9
周杰,沈奕君,王宏付.
苏北地区民间虎头枕之艺术特征及民俗内涵[J]
.服饰导刊,2021,10(2):71-76.
10
付雅雯,梁惠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J]
.丝绸,2022,59(10):139-148.
1
杨义,王缘缘,王翠翠,孟琳.
衡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14,12(35):228-228.
2
安俊丽.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6):11-14.
3
钱大宇.
绿茶的意蕴[J]
.农业考古,2009(2):74-76.
4
张海翔.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3.
被引量:9
5
沈健,公风华.
关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宁波市为例[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14(1):13-18.
被引量:3
6
李学勤.
齐文化考古发现的历史意义[J]
.管子学刊,2004(3):90-91.
7
吕赫轩.
博客 一个人 一个世界[J]
.电脑技术(数码风尚),2006(4):68-68.
8
贾关法.
大运河(中)[J]
.上海集邮,2009(10):15-16.
9
应骥.
方块字中的夷越文化掠影[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1):101-105.
10
李新市,王江澜.
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考[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1):42-45.
被引量:5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