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主与科学》
2003年第1期13-15,共3页
Democracy & Science
同被引文献69
-
1吴振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条件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3(4):8-9. 被引量:2
-
2陈晓燕.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从憧憬到现实的不懈追求[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1):34-37. 被引量:1
-
3魏雪峰.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B05):70-72. 被引量:3
-
4阎志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6):39-43. 被引量:2
-
5顾华详.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6(2):33-37. 被引量:9
-
6刘玉森,郝志群,范黎光,于卫东,史立英.关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温饱覆盖率”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3):31-31. 被引量:2
-
7何大明,张家桢.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整体多目标利用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6,10(3):200-206. 被引量:11
-
8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12-20. 被引量:571
-
9周天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初的发展战略[N].光明日报,2002-12-3(B2).
-
10[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引证文献10
-
1张雅清,罗洪林.马尔可夫链在中国各地区人均GDP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2):17-19. 被引量:11
-
2韩贵,梁姝惠.民族教育的现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6):105-107. 被引量:1
-
3赵增华.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9):1-3.
-
4张国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23-26.
-
5马晓燕,魏立平,杜玉祥.小康社会与小康家庭的定量研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8):44-49. 被引量:6
-
6史安娜,夏建伟.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54-57. 被引量:2
-
7杨兴林.“先富”向“共富”转变论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4):81-86.
-
8陈天柱.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思想的民生价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7):252-257.
-
9郭琳.澜沧江上游高山峡谷区粮食安全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以德钦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2):254-257. 被引量:1
-
10史登峰,封志明.从国外食物消费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J].资源科学,2004,26(3):135-142.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40
-
1孙旭宏.基坑工程方案属性测度决策[J].基建优化,2007,28(3):108-109.
-
2封志明,史登峰.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J].资源科学,2006,28(1):2-8. 被引量:114
-
3郭薇.十八站林业局林业牧草资源的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1):50-54.
-
4郑连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J].中国水利,2006(13):38-40. 被引量:4
-
5文畅平.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属性综合评价[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64-67.
-
6蒋赋翔.深基坑支护方案属性测度评价[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70-72. 被引量:3
-
7李瑾,秦富.泰国食物消费升级对应的粮食安全水平测度与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3(8):37-40.
-
8文畅平.振动压路机选型的属性识别及实践[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24(10):54-56. 被引量:2
-
9朱鹏颐.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发展研究,2007,24(12):108-110. 被引量:1
-
10吴隽,陈长彬.东南亚各国人均GDP的马尔可夫法预测[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26-31. 被引量:5
-
1贺铿.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J].新东方,2003,0(Z1):34-36. 被引量:1
-
2顾松年.坚持计划经济和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点体会[J].江海学刊,1990(5):23-26.
-
3王茂林.试论发挥太原市中心城市作用的问题[J].经济问题,1983(2):12-17.
-
4上官建新.强化科学发展的十种意识[J].中国石油企业,2006(5):67-69.
-
5张振华,张烜.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7(3):6-10.
-
6郭绍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3(6):91-94. 被引量:1
-
7郝晓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J].山西老年,2003,0(2):16-16.
-
8贺铿.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27. 被引量:1
-
9杨明基.金融支持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金融,2003(8):3-6. 被引量:2
-
10朱孔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把握的重点[J].中国统计,2003(3):32-33.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