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5期78-84,共7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共引文献73
-
1刘建平.中国的日本论和对日外交危机[J].阴山学刊,2008,21(3):89-94.
-
2杨光海,唐建国.美国霸权均势政策与台湾问题[J].台湾研究,2004(3):17-23. 被引量:1
-
3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3):135-149. 被引量:9
-
4唐建国.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太平洋学报,2004,12(7):60-65. 被引量:1
-
5孟国祥.中日外交“新思维”与历史问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193-196.
-
6贾丹.日本新保守势力的崛起及对东亚政治的影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4(4):63-67.
-
7袁成毅.回归理性的必然诉求——再论中国要求日本作正式书面“道歉”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4(6):170-175.
-
8沈骥如.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6(1):48-59. 被引量:8
-
9丁又双."对日关系新思维"论争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126-132. 被引量:1
-
10唐建国.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亚非纵横,2005(1):12-16.
同被引文献232
-
1冯昭奎.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11-16. 被引量:8
-
2周方银.从预测误差看中日关系走向[J].世界知识,2004(22):46-47. 被引量:2
-
3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3):125-135. 被引量:40
-
4何帆,覃东海.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J].世界经济,2005,28(1):3-16. 被引量:38
-
5赵志辉.也谈开罗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兼与时殷弘和陶文钊同志商榷[J].世界历史,2000(2):90-95. 被引量:5
-
6原玲玲.应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6(3):70-73. 被引量:26
-
7赵冰,冯国华.区域投资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5-257. 被引量:4
-
8林治波.对日本问题的四大质疑[J].学习月刊,2003(9):26-27. 被引量:1
-
9江瑞平.东亚:经济增长呼唤投资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5(10):25-27. 被引量:2
-
10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6,30(1):93-96. 被引量:34
引证文献12
-
1丁又双."对日关系新思维"论争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126-132. 被引量:1
-
2满国栋.21世纪新中日关系反思启示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5-8.
-
3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J].日本研究,2006(1):17-22. 被引量:5
-
4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报道[J].现代日本经济,2006,25(3):17-20. 被引量:1
-
5范洪颖,王首中.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中日合作的机制设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7):13-16.
-
6朱小泳.反思与遗忘:中日民众对历史的不同选择[J].南方论刊,2007(2):67-68.
-
7范洪颖.全球化视域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地缘环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51-153. 被引量:2
-
8范洪颖.东亚一体化中的非对称依赖结构风险及其化解[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3):64-68.
-
9王存刚.公众对中国外交的参与及其影响--基于2003年的三个案例的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3):74-96. 被引量:8
-
10漆海霞.中国与大国关系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对1960-2009年数据的统计分析[J].欧洲研究,2012,30(5):61-7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曹玮,杨原.美盟友与中国和美国关系的QCA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2022,7(2):1-41. 被引量:6
-
2陈锋.走出中日关系的困境——兼论对日新思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6-78.
-
3漆海霞.国际关系学科中研究方法的应用分野——对2005—2009年《国际组织》杂志的数据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5):140-154. 被引量:6
-
4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J].国际观察,2007(1):43-50. 被引量:9
-
5付延功.我国处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现实对策与途径[J].世纪桥,2007(4):81-82.
-
6袁泽,邓飞虎,李少游.广西县域第三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603-605. 被引量:3
-
7刘利华.影响当代日本对华认知的国内因素分析[J].理论界,2008(8):199-201.
-
8王栋,贾子方.论中国外交研究的三大传统[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4):32-53. 被引量:7
-
9吴文成.学术共同体与中国外交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4):94-104. 被引量:1
-
10郭锐,凌胜利.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J].日本研究,2010(2):96-99. 被引量:1
-
1冯昭奎.三论对日关系新思维[J].战略与管理,2003(6):26-33. 被引量:7
-
2丁又双."对日关系新思维"论争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126-132. 被引量:1
-
3刘柠."对日新思维"流变一周年[J].南风窗,2004(02X):16-18. 被引量:1
-
4李强.“对日关系新思维”辨[J].中国新闻周刊,2003,0(32):72-72.
-
5冯昭奎.论对日关系新思维[J].战略与管理,2003(4):1-17. 被引量:17
-
6汪静.冷战后中日安全困境与台湾问题——兼论“对日关系新思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112-116. 被引量:1
-
7林治波.“对日关系新思维”质疑——与时殷弘教授商榷[J].抗日战争研究,2003(3):215-219. 被引量:2
-
8林治波.对日本问题的四大质疑[J].学习月刊,2003(9):26-27. 被引量:1
-
9洪明.重振河山待后生——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战略与管理,2004(1):55-65. 被引量:3
-
10管建强.解读“对日关系‘新思 维'”[J].华人时刊,2003,0(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