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5期85-95,共11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346
-
1甘剑斌.政绩合法性战略的选择及其困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2):20-23. 被引量:3
-
2邱泽奇.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J].社会学研究,1999(3):84-94. 被引量:61
-
3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演变[J].江汉论坛,1999(7):15-17. 被引量:12
-
4张军.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1998(5):13-26. 被引量:8
-
5何显明.当前社会阶层分化趋势及其社会效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4):31-38. 被引量:13
-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被引量:745
-
7孙笑侠.宽容的干预和中立的法律——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需要怎样的法律[J].法学,1993(7):3-7. 被引量:11
-
8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3-17. 被引量:249
-
9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被引量:518
-
10张静.“合作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6(5):41-46. 被引量:32
引证文献22
-
1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1-5. 被引量:12
-
2郭林.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80-84.
-
3姜裕富.合作、妥协与平衡:和谐社会的宪政品格[J].理论与现代化,2006(1):114-118.
-
4齐凌云.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J].探索与争鸣,2006(6):28-30.
-
5曾盛红.结构转型中的“利益组织化”——法团主义与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7(8):27-30. 被引量:1
-
6关永强,谢思全.嵌入视角下的商会与行业协会治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74-78. 被引量:3
-
7谢思全,任一.政府与协会合作治理的模式探索——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46-51. 被引量:5
-
8吴军民,黄世英.中越专业产品区行业协会组织运作比较——以广东南海Y协会和越南八幢T协会为对象[J].东南亚研究,2009(1):51-56. 被引量:1
-
9叶长茂,虞崇胜.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平衡: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J].探索,2009(2):47-51. 被引量:2
-
10彭勃.中国民间组织管理模式转型--法团主义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3):365-372.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96
-
1刘佳,武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1):66-68.
-
2潘自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转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2):110-116. 被引量:1
-
3张爱军,邢文利.构建中国共产党民主能力体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1-4.
-
4熊光清.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J].学术探索,2006(1):12-17. 被引量:2
-
5张爱军,禹哲.合法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30-33. 被引量:3
-
6唐军旗.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几点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19-23.
-
7伍小涛.终结还是在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51-54. 被引量:9
-
8孙凤仪.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37-42.
-
9吴新叶.转型政治学的理论型构与展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64-67.
-
10彭忠益,吴晓林.共享领导力的现实效度与政治学动力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20-124.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