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花”的多义系统的隐喻和转喻分析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认知隐喻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汉字"花"的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
作者
李微微
机构地区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17-20,共4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
关键词
“花”
隐喻
转喻
认知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8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6
1
王云.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3):47-54.
被引量:9
2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 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1987
3
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4
Saeed J L.Semantics,1997.
5
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1962.
6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王云.
论艺术创造性思维的逻辑问题[J]
.戏剧艺术,1998(3):77-88.
被引量:2
2
.诗歌总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68.
3
尤金.N.科恩 等.文化人类学基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
.唐成彦雄五言律诗《杜鹃花》[M].,..
5
.旧约全书或新约全书(现代中文版Today’S Chinese Version)[M].,..
6
.自新詹姆士一世钦定版(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M].,..
7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古兰经第5章,第6章,第16章,金枝第21章等[M].,..
9
.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哲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
80
1
贾红霞.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视角——李清照《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J]
.长城,2011(8):197-198.
2
王昀.
叙事语篇连贯性的象似性视角研究[J]
.作家,2011(12):173-174.
3
万燕.
从认知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42-44.
4
黄苗苗.
英汉方位词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In/Out”、“内/外”为例[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16(3):22-23.
被引量:2
5
于睿,孙红烨.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3-64.
被引量:3
6
马丽伟.
理查兹隐喻机制探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4-36.
被引量:2
7
孙毅.
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91-97.
被引量:15
8
高秀雪.
语法化过程的认知解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134-136.
被引量:3
9
张大毛.
对建构通感认知模式的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189-191.
被引量:2
10
曾曙静.
高职英语中隐喻的调查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S3):26-28.
同被引文献
19
1
陈洪富.
惠特曼《紫丁香》诗的思想意蕴[J]
.闽江学院学报,2002,23(5):52-55.
被引量:1
2
杨永林.
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19(2):37-41.
被引量:41
3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92
4
刘小明.
隐喻的语义特征:多样性与连贯性[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1):86-89.
被引量:4
5
王文斌.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13-17.
被引量:120
6
徐小婷.
汉语“花”及“花”词族的隐喻与转喻分析[J]
.兰州学刊,2007(9):205-206.
被引量:4
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9
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0
ULLMANN,S.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J].Oxford: Blaekwell, 1962.
引证文献
7
1
雍旭宇.
汉语“花”字的义项分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07-109.
被引量:2
2
朱凤梅.
中文“花”和英文“flower”相关隐喻的语义范畴转移对比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51-53.
被引量:1
3
王奇.
唐诗宋词中“雪”的多义系统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158-159.
被引量:3
4
具滋仁.
韩汉“花”的词义比较研究[J]
.今传媒,2015,23(12):166-167.
5
刘雪丽.
汉语“花”隐喻性词义的生成与演变[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6(1):92-94.
被引量:2
6
谢世坚,张晓琳.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女性隐喻刍议[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11-118.
被引量:2
7
何红艳.
汉语丁香隐喻的历时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2):91-95.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许咏志.
浅析“雪”的文化隐喻[J]
.汉字文化,2022(23):134-136.
被引量:1
2
吴让应.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颜色的“彩色”和“花”[J]
.卷宗,2012(7):26-27.
3
鲁莎莎.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的有关荷花的概念隐喻[J]
.文教资料,2012(32):8-10.
4
邱旭君,俞美玲.
唐诗中的“雪”意象探微[J]
.小品文选刊(下),2017,0(4):24-25.
5
富佩丽,罗思明.
“Snow”和“雪”的隐喻对比[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1):53-54.
6
张婉莹,马今善.
韩中多义词“■/花”的隐喻义对比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6):34-37.
7
张馨月.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J]
.高考,2019,0(11):241-241.
8
李艳.
汉语“面”字的结合能力分析[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5):77-78.
9
周莉.
论乔特鲁德在《哈姆雷特》中的作用[J]
.作家天地,2019,0(14):17-18.
10
孙伟琼.
认知视角下一词多义中“花”的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2019,7(5):746-751.
1
王奇.
唐诗宋词中“雪”的多义系统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1):158-159.
被引量:3
2
刘婧怡.
满语人体称谓词语多义系统的隐喻转喻研究——以dere为例[J]
.青春岁月,2013,0(24):518-518.
3
朱玲霞.
认知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死亡委婉语研究[J]
.考试周刊,2016,0(26):7-8.
4
程心伟.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
.青春岁月,2015,0(13):66-67.
5
朱建新,左广明.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59-62.
被引量:26
6
瞿云华,张建理.
英语多义系统习得实证研究[J]
.外语研究,2005,22(2):43-48.
被引量:31
7
谢晓红.
从认知语言观分析head的多义系统与词汇教学[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2(5):110-114.
8
王冰,徐正考.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初探[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2):145-149.
被引量:8
9
李瑛,范丽丽.
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以get off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93-97.
被引量:4
10
冉明志.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123-125.
被引量:3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