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同轮作制的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
被引量:
1
The techniques of all straw direct return to field in different rotation system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 4年的试验示范 ,证明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作物产量。稻草覆盖小麦、蚕豆能提高土壤表层湿度和温度 ,提早出苗 。
作者
钱华菊
王晓玲
陈岗
机构地区
四川省西昌市农业局土肥站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61,共3页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轮作制
秸秆还田
土壤
有机质
理化性状
作物
产量
覆盖
小麦
蚕豆
湿度
温度
生态效益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8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8
参考文献
2
1
钱宏兵,韩春贵,钱存进,严桂珠.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J]
.土壤肥料,1998(2):26-28.
被引量:41
2
顾志权,李庆康,赵强基.
苏南稻麦二熟区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技术[J]
.土壤肥料,2001(5):23-26.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宋蕺苞.
浙江省秸秆资源及其品质调查研究[J]
.土壤肥料,1995(2):23-26.
被引量:11
2
-.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0.67-524.
3
土壤理化分析,1977年,10卷,67页
4
张振江.
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通报,1998,29(4):154-155.
被引量:104
5
杨志谦,王维敏.
秸秆还田后碳、氮在土壤中的积累与释放[J]
.土壤肥料,1991(5):43-46.
被引量:61
共引文献
47
1
宾士友,张皆禄,陀少芳.
广西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J]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4):348-350.
被引量:2
2
申卫收,陈雯雯,吴红昌,钟文辉.
亚热带地区全量稻秆栽培食用菌的资源化研究[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10(4):93-98.
被引量:3
3
张秀丽,张晓明,杜东明.
秸秆型基质在番茄育苗上的应用[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1):4-5.
被引量:10
4
朱奇宏,黄道友,刘守龙,张文菊,苏以荣,吴金水.
红壤丘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J]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82-1486.
被引量:23
5
王同朝,聂胜委,黄晓书,张巧萍,王志勇.
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6):672-677.
被引量:9
6
张秀丽,张晓明,孙克威.
秸秆型基质在甜椒育苗上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7(9):20-22.
被引量:16
7
张秀丽,张晓明,尤长军.
秸秆型基质在茄子育苗上的应用[J]
.吉林蔬菜,2007(6):56-57.
被引量:8
8
王激清,张宝英,刘社平,刘晓静.
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8):126-128.
被引量:56
9
张秀丽.
秸秆型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8967-8968.
被引量:22
10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334-2338.
被引量:32
同被引文献
89
1
古巧珍,杨学云,孙本华,马路军,同延安,赵秉强,张夫道.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娄土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121-125.
被引量:43
2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杨云马.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
.河北农业情报,2004,8(4):37-42.
被引量:52
3
蔡典雄,王小彬,高绪科.
关于持续性保持耕作体系的探讨[J]
.土壤学进展,1993,21(1):1-8.
被引量:24
4
康红,朱保安,洪利辉,董成俊.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2001,47(9):1-3.
被引量:41
5
赵燮京,吴萧.
川中丘陵区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增产效果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1):66-69.
被引量:18
6
韩志卿,张电学,陈洪斌,常连生,于玉桥,刘东强,王介元.
长期定位施肥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有机质质量演变规律[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4):10-14.
被引量:22
7
严洁,邓良基,黄剑.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机化,2005(2):31-34.
被引量:71
8
潘根兴,赵其国.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384-393.
被引量:258
9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1994,27(6):41-49.
被引量:139
10
熊凡,徐凤来,童风.
丘陵旱坡耕地多熟作物覆盖少耕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1989,2(4):43-4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2):2464-2475.
被引量:48
二级引证文献
48
1
邹逸淼,白伟,蔡倩,杜桂娟,李双异.
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4):15-16.
2
SON Yowhan.
Why are East Asian ecosystems important for carbon cycle research?[J]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53(7):753-756.
被引量:14
3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2):378-386.
被引量:78
4
王金霞,张丽娟.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10,22(6):77-84.
被引量:26
5
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李恋卿,张旭辉,韩晓君.
不同施肥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7):650-657.
被引量:15
6
唐海明,汤文光,肖小平,杨光立.
中国农田固碳减排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J]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755-1759.
被引量:22
7
孙国峰,徐尚起,张海林,陈阜,肖小平.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776-3783.
被引量:18
8
欧阳喜辉,周绪宝,王宇.
有机农业对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24-230.
被引量:21
9
赵婷,王义祥,徐国忠,翁伯琦.
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2011,26(3):498-503.
被引量:7
10
刘晓雨,李志鹏,潘根兴,李恋卿.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稻田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变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783-1790.
被引量:39
1
钱存进,严桂珠.
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00(5):74-74.
2
史俊民,王贵当,藏延生.
冬小麦高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J]
.山西农业,1999(7):10-11.
3
鲍含芝.
稻草直接还田技术[J]
.专业户,2004(9):23-23.
4
杜馥玲.
优质强筋小麦配方施肥技术[J]
.农家参谋,2009(5):11-11.
5
梁金明.
浅析提高耕地质量的技术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300-300.
被引量:3
6
黎映菊.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12(2):10-10.
被引量:1
7
孙兰香.
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0(10).
8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J]
.农民文摘,2009(6):26-26.
9
爱农.
腐熟菌种促秸秆直接还田[J]
.中国农资,2012(40):25-25.
10
张世辉,董志芳.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J]
.河北农业,2004(9):12-12.
湖北农业科学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