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与矛盾绞缠 中国现代文学发难理论以及历史流变的复杂性
被引量:7
Confrontation of Dualism and Interlocked Contradiction-Complexit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Evolution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2,共22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6
-
1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5
-
2余华.走向真实的语言[J].文艺争鸣,1990(1):44-45. 被引量:14
-
3朱大可,张献,宋琳,孙甘露,杨小滨,曹磊.保卫先锋文学[J].上海文学,1989(5):76-80. 被引量:12
-
4迟子建.保护文字[J].文艺争鸣,1990(1):45-46. 被引量:1
-
5汪晖.预言与危机(上篇)——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J].文学评论,1989(3):17-25. 被引量:82
-
6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J].上海文学,1993,0(4):65-76. 被引量:62
共引文献423
-
1韩启云.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4):68-73. 被引量:1
-
2严雪明.在中心与边缘之间:旅京陕西学生的新文化运动——以《秦钟》杂志为重点[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1):136-150.
-
3耿纪永.从(后)现代到新保守主义——论郑敏新时期诗学与译诗的互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3):339-351.
-
4罗小凤.“汉语语言特性”的再发现——论21世纪以来郑敏对新诗语言的思考与局限[J].中国诗学研究,2024(1):29-40.
-
5尹蕾.论新时期小说真实性观念的流变[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1):57-59.
-
6李萌羽,温奉桥.语言伦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21(3):93-97. 被引量:4
-
7杨艳伶.二十年磨一剑 砺得西部长歌——读《中国西部新文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1):244-252. 被引量:1
-
8任传印,张立群.鲁迅杂文与佛教文化[J].绍兴鲁迅研究,2022(1):19-36.
-
9谢晓霞.回不去的故乡——《祝福》与1920年代的乡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6):101-107. 被引量:4
-
10万士端.启蒙现代性在中国的原初形象及其演变——《新青年》封面与插图研究[J].都市文化研究,2019,0(2):270-2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57
-
1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南方文坛,2003(1):3-6. 被引量:93
-
2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5):117-132. 被引量:35
-
3刘纳.从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谈文本的解读[J].学习与探索,1999(5):102-106. 被引量:2
-
4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50-164. 被引量:36
-
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0
-
6康濯.再谈革命的现实主义[J].文学评论,1979(6):15-24. 被引量:5
-
7新民,耘青.一九五八年民歌创作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20-25. 被引量:3
-
8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5
-
9谢冕.新时期文学的转型——关于“后新时期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2(4):48-50. 被引量:25
-
10李世涛.欧阳山先生访谈录[J].新文学史料,2004(4):23-3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汪璧辉.守望“自由”,呼唤宽容——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反思[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41-46.
-
2吴跃华.音乐审美教育的“三维视阈观”重构[J].艺术百家,2007,23(3):147-150. 被引量:2
-
3鲍焕然.新民歌运动:激进现代性的文化表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5):671-675. 被引量:6
-
4邓艮.“新文学”:一个文学史概念的百年浮沉[J].东南学术,2007(5):150-157.
-
5冷川.200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4):160-180.
-
6李怡.从历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J].文艺争鸣,2011(7):60-64. 被引量:22
-
7李怡,周维东.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J].文艺争鸣,2012(3):57-62. 被引量:34
-
8徐爱华.春晚:传统节日的现代仪式变迁[J].青海社会科学,2012(3):120-124. 被引量:5
-
9贾佳.“五四”研究中的焦虑[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180-181.
-
10乐鑫.“五四文化圈”里的传统文化——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J].参花(上),2014(1):151-152.
-
1刘勇.刘纳《二元对立与矛盾绞缠——中国现代文学发难理论以及历史流变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320-320. 被引量:2
-
2李晶晶.去魅的世界——《无名的裘德》的生态解读[J].长城,2014,0(04X):77-78.
-
3刘心武.从一个微笑开始[J].新世纪文学选刊,2003,0(3).
-
4土豆.拾梦记[J].黄河文学,2011(12):67-71.
-
5王伯阳.也谈历史剧[J].电影文学,1980(5):5-6.
-
6黄炳全.平凹阴阳——贾平凹审美观试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12-16.
-
7荆棘绞缠[J].滇池,2016,0(5):96-96.
-
8李定国.妙趣横生的矛盾联[J].开心(老年),2011(5):28-28.
-
9孙苏.回望90年代[J].文艺评论,2012(9):39-42.
-
10刘心武.从一个微笑开始[J].人民文摘,2005,0(11):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