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0-384,共15页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参考文献16
-
1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9—10.
-
2黄风.《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
3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4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页2.
-
5J.C. Holt, Magna Carta and the Idea of Liberty, Robert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2,p. 101.
-
6林永谋.“德国陪审、参审采行之理念上观察”[J].法令月刊(台),(1).
-
7萨拜因著,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下)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页388.
-
8斯特法尼等著,罗结珍泽.《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71-72等.
-
9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16、219页.
-
10阿克顿著.《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页186.
共引文献54
-
1陈学权.建立我国证人作证豁免权的构想[J].人民检察,2002(5):24-27. 被引量:3
-
2黄维智.贿赂犯罪中的作证问题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12(4):115-121. 被引量:1
-
3管育鹰.试论我国专门法院设置改革[J].人民司法,2004(8):14-18. 被引量:2
-
4王祖德,金泽刚.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三个观念问题[J].法学,2003(1):87-92. 被引量:6
-
5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J].中国法学,2002(1):159-171. 被引量:11
-
6王福华,李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民事权利保护[J].中国法学,2002(2):131-139. 被引量:32
-
7李学宽,汪海燕,张小玲.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层次性[J].中国法学,2001(5):125-136. 被引量:80
-
8陈雪平.证人拒绝作证权的主体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4):70-73.
-
9汪少华,邹国华,徐英荣.诉讼程序说理的法理基础及其司法运作[J].法律适用,2003(4):45-47. 被引量:1
-
10刘学在,张新宝.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J].法学研究,2002,24(1):143-14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左卫民.刑事诉讼中的“人”:一种主体性研究[J].中国法学,2021(5):86-101. 被引量:34
-
2宋灵珊.刑事诉讼制度如何生成:法治共性与个性的对话[J].东南法学,2023(2):256-275.
-
3艾佳慧.刑罚轻缓化的法经济学考察[J].法律适用,2012(6):15-21. 被引量:6
-
4左卫民.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律移植:经验与思考[J].中外法学,2012,24(6):1145-1158. 被引量:24
-
5艾佳慧.单向度或互动的法律经济学——与波斯纳法官的跨洋对话[J].北大法律评论,2013,14(1):63-85. 被引量:2
-
6李亮.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看公检法的刑事司法关系:如何互相制约——基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和第五十三条[J].理论月刊,2014(9):118-123. 被引量:3
-
7李麒.刑事诉讼文化的当代变迁[J].北方法学,2017,11(5):104-111. 被引量:4
-
8宋灵珊,刘方权.从经验到立法——刑事司法改革的试点模式[J].北大法律评论,2016,17(2):151-172. 被引量:5
-
9叶青,张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四十年[J].法学,2018(9):3-19. 被引量:9
-
10王楠.论我国实行审判中心主义的利与弊[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2):11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