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
被引量:6
From Economy of Administrative Area to Economy of Metropolitan Circle
参考文献5
-
1张世军.新型府际关系与北部湾第四增长极[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23(4):14-18. 被引量:1
-
2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J].城市规划,2007,31(9):9-16. 被引量:24
-
3何仁伟,张明举.行政区经济的博弈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52-55. 被引量:5
-
4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被引量:46
-
5陶希东,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5(1):59-62. 被引量:25
二级参考文献69
-
1张明龙,张磊.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分析[J].中国发展,2004,4(2):65-69. 被引量:7
-
2林其屏.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J].东南学术,2004(S1):132-135. 被引量:1
-
3涂人猛.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J].城市问题,1993(5):14-17. 被引量:5
-
4罗明义.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J].思想战线,1998,24(4):9-14. 被引量:14
-
5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10(3):10-15. 被引量:73
-
6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7):24-26. 被引量:23
-
7陈国权,李院林.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江海学刊,2004(5):92-98. 被引量:41
-
8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被引量:12
-
9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 被引量:24
-
10刘君德,舒庆.论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1993,13(1):1-5. 被引量:39
共引文献94
-
1兰文龙,段进,张翀,许佳,姜莹.跨界一体、协同治理:长三角示范区跨区域规划标准化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23(2):19-25. 被引量:5
-
2张世军.新型府际关系与北部湾第四增长极[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23(4):14-18. 被引量:1
-
3王柏杰,孙建中.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行政分割和政策机制选择--兼论建立太榆新区的可行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301-305.
-
4饶常林.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博弈分析:困境与消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59-64. 被引量:17
-
5王新涛.基于分形理论的跨省域经济区城镇体系整合发展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6):50-51. 被引量:1
-
6沈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43-47. 被引量:6
-
7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被引量:46
-
8陶希东.中国城市治理:理论、问题、战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95-97. 被引量:7
-
9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6):15-21. 被引量:3
-
10冯章献,王士君.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8):25-33.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82
-
1张明龙,张磊.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分析[J].中国发展,2004,4(2):65-69. 被引量:7
-
2林其屏.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J].东南学术,2004(S1):132-135. 被引量:1
-
3宗传宏.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J].城市问题,2001(3):8-12. 被引量:23
-
4陈伟国,范大良.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04(4):17-19. 被引量:3
-
5涂人猛.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J].城市问题,1993(5):14-17. 被引量:5
-
6罗明义.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J].思想战线,1998,24(4):9-14. 被引量:14
-
7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10(3):10-15. 被引量:73
-
8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7):24-26. 被引量:23
-
9余泽忠.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J].求索,2004(8):28-29. 被引量:8
-
10陈国权,李院林.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江海学刊,2004(5):92-98. 被引量:41
引证文献6
-
1张世军.新型府际关系与北部湾第四增长极[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23(4):14-18. 被引量:1
-
2陶希东,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5(1):59-62. 被引量:25
-
3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被引量:46
-
4何仁伟,张明举.行政区经济的博弈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52-55. 被引量:5
-
5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J].城市规划,2007,31(9):9-16. 被引量:24
-
6朱一鸣.我国行政区经济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3,30(7):60-6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6
-
1兰文龙,段进,张翀,许佳,姜莹.跨界一体、协同治理:长三角示范区跨区域规划标准化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23(2):19-25. 被引量:5
-
2张世军.新型府际关系与北部湾第四增长极[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23(4):14-18. 被引量:1
-
3王柏杰,孙建中.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行政分割和政策机制选择--兼论建立太榆新区的可行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301-305.
-
4饶常林.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博弈分析:困境与消解[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59-64. 被引量:17
-
5王新涛.基于分形理论的跨省域经济区城镇体系整合发展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6):50-51. 被引量:1
-
6沈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43-47. 被引量:6
-
7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被引量:46
-
8陶希东.中国城市治理:理论、问题、战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95-97. 被引量:7
-
9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6):15-21. 被引量:3
-
10冯章献,王士君.沈阳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界定[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8):25-33. 被引量:12
-
1谢作炮.浙江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J].商情,2013(26):75-75.
-
2黄桂良,张淑娟.大都市圈经济:21世纪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开发研究,2004(2):25-27. 被引量:4
-
3杨越.3大趋势推动区域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1(5):44-45.
-
4黄桂良,张淑娟.大都市圈经济——21世纪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广东经济,2004(1):103-105.
-
5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17-23. 被引量:2
-
6学界观点[J].上海商业,2004(11):61-62.
-
7王圣军.大都市圈发展经济整合机制研究的背景和意义[J].创新,2008,2(3):57-59. 被引量:1
-
8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一些问题的探讨[J].发展规划与结构调整,2005(1):15-18.
-
9李含琳.甘肃实现跨越发展的四个重点[J].发展,2012(4):31-32.
-
10刘涛.行政区经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瓶颈[J].经济地理,2005,25(5):682-684.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