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时代:麦克卢汉何以东山再起?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麦克卢汉(1911-1980年)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经历过从文学批评家向媒介分析学者转变的过程.
作者
殷晓蓉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8期83-87,共5页
Journalism Research
关键词
麦克卢汉
媒介技术研究
网络媒体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10.7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85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1
1
(加)埃里尔·麦克卢汉等[编著].《麦克卢汉精粹》:中译本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0—441页.第444—445页,第442—444页.
2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9页.
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页.
5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第20页.
6
(加)D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7
[3][6][8](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8页,第11页,第21-22页,第12页.
8
[4][7][9](加)埃里尔·麦克卢汉等[编著]:《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序,第440-441页,第444-445页,第442-444页.
9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9页.
10
[1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第20页.
共引文献
3
1
冷冶夫,张亚平.
观众注意力资源的开发——21世纪的电视经营之道(二)[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70-72.
被引量:4
2
李绍元.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表演学解读[J]
.重庆社会科学,2012(11):121-126.
被引量:2
3
郭瑾.
微信传播与社会关系建构:透视中产阶层[J]
.重庆社会科学,2015(12):83-9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85
1
车致新.
媒介不是人的延伸——基特勒对麦克卢汉的“后人类”批判[J]
.跨文化对话,2018,0(2):380-389.
被引量:5
2
彭兰.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J]
.国际新闻界,2003,25(1):54-61.
被引量:25
3
王星白.
透析“半岛卫视”的异军突起[J]
.国际新闻界,2003,25(1):42-49.
被引量:11
4
张志.
日本广电媒介体制的经济学审视[J]
.国际新闻界,2003,25(1):34-41.
被引量:8
5
蔡雯.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J]
.国际新闻界,2003,25(1):67-73.
被引量:50
6
陈晓庆.
由播客的兴起解读麦克卢汉媒介理论[J]
.东南传播,2007(2):39-40.
被引量:2
7
郭镇之.
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二新媒介与政治经济学[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5):31-32.
被引量:4
8
张咏华.
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1):33-39.
被引量:17
9
殷晓蓉.
麦克卢汉对美国传播学的冲击及其现代文化意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84-91.
被引量:16
10
何道宽.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4):74-79.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9
1
曹智频.
理解媒介: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述评[J]
.东南传播,2008(10):64-65.
被引量:3
2
李良荣,王晓梅.
2003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
.新闻大学,2004(80):3-12.
被引量:4
3
梅琼林,袁光锋.
麦克卢汉:关于速度文化的媒介想象力及其局限[J]
.甘肃社会科学,2008(4):68-71.
被引量:1
4
薛可,陈晞,梁海.
微博VS.茶馆:对人际传播的回归与延伸[J]
.当代传播,2011(6):67-70.
被引量:4
5
陈思亦.
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J]
.青年记者,2014(16):48-49.
被引量:1
6
张焱,李天语,车敬笑.
“公共领域”转场的SWOT分析:从大众媒体到社交媒体的机遇与威胁[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9(3):48-52.
被引量:1
7
束开荣,杨石华.
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J]
.编辑之友,2019,0(12):11-19.
8
彭芳坪,刘军,陈涛.
自媒体时代对媒介即讯息的诠释[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6):79-81.
被引量:1
9
丁玲华.
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神话——麦克卢汉“大同世界”预言解读[J]
.当代传播,2004(3):86-8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陈晓庆.
由播客的兴起解读麦克卢汉媒介理论[J]
.东南传播,2007(2):39-40.
被引量:2
2
甘洋.
省级卫视定位:文化和市场在博弈——谈山东卫视的“情义”定位中的文化理想[J]
.知识经济,2008(1):150-151.
3
李良荣,张宁.
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
.新闻大学,2005(2):3-9.
被引量:1
4
吉祥.
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几点体会[J]
.档案管理,2006(1):9-9.
5
王东强.
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兼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3):19-20.
被引量:3
6
陈鹏.
ICTs产品的应用与中国农村的数字鸿沟——基于Y村和H村的个案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79-84.
被引量:4
7
梁长荣.
师徒制对新闻教育的重要性[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11):107-108.
8
莫楠.
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
.当代传播,2013(1):87-89.
被引量:8
9
熊红军,刘成玉.
乡村茶馆功能的演变、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四川为例[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3):53-56.
被引量:3
10
杨嫚,毛文彦,吴泽华.
电子新闻生产的速度准则及其伦理困境[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1-5.
1
张瑞,刘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情报学与科学[J]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4):98-100.
2
张仕君,邓继均.
档案学术批评的导向性[J]
.中国档案,2006(6):26-27.
3
韩璐,于磊.
略谈广播主持人存在的问题[J]
.新闻世界,2009(12):67-68.
4
郑俊木.
转换机制 东山再起[J]
.声屏世界,1994(7):37-37.
5
外刊[J]
.装备制造,2010(5):19-19.
6
周琪.
《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抄袭风波[J]
.南方人物周刊,2012(29):84-85.
7
贺子宸.
浅谈速配类电视婚恋节目的东山再起[J]
.科学与财富,2010(5):172-173.
8
岳魁.
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方法特点初探[J]
.新闻传播,2011(8):126-126.
被引量:3
9
叶焕辉.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及启示[J]
.图书馆论坛,2014,34(3):144-148.
被引量:6
10
王卓文.
梁实秋先生对西方文学翻译的杰出贡献[J]
.兰台世界(上旬),2014(7):9-10.
新闻大学
2003年 第7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