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张祥龙
被引量:3
Refuting Zhang Xiang Long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同被引文献30
-
1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河北学刊,2007,27(5):21-25. 被引量:58
-
2王南湜.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命运[J].求是学刊,1996,23(1):3-9. 被引量:4
-
3王树人.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J].文史哲,2004(6):108-114. 被引量:34
-
4刘长林.中国象科学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47-54. 被引量:3
-
5刘长林.汉语、汉字与意象思维[J].汉字文化,2006(5):9-16. 被引量:9
-
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2页.
-
7李泽厚 王德胜.文化分层、文化重建及后现代问题的对话.学术月刊,1994,(11):88-95.
-
8张东荪.1946年.《知识与文化》.商务印书馆.
-
9郝大维,安乐哲.《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第1,6,7页,“导言:期待论证”.
-
10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二级引证文献43
-
1马吉德,李克.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图式选择差异性探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3):107-114. 被引量:1
-
2王南湜.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下)——一个基于行动者与旁观者双重视角的构想[J].学术月刊,2012,44(2):40-54. 被引量:11
-
3段秉华.告别“夜郎”国[J].中外企业文化(清华管理评论),2000(1):20-21.
-
4王仁彧.试论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的终身教育观及其社会影响[J].职教论坛,2012,28(33):47-49.
-
5高奋.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之立场、方法和视野[J].中国出版,2013(1):24-26. 被引量:4
-
6张晓芒,董华,关兴丽.先秦推类方法的模式构造及有效性问题[J].逻辑学研究,2013,6(4):38-59. 被引量:11
-
7邢玉瑞.象思维之“象”的含义[J].中医杂志,2014,55(4):271-273. 被引量:26
-
8张晓芒,董华.从文化的视阈看先秦推类法式的历史必然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3-121. 被引量:2
-
9魏环,谷建生,高永春,刘颖,盛嘉茂.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初探[J].物理通报,2014,43(6):32-36. 被引量:1
-
10曾慧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论纲拟议——内涵、机理、方法与路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37-39. 被引量:2
-
1赵宁,路强.中西哲学的互补与中国哲学的历史机遇——张祥龙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7(2):3-13.
-
2好书超市[J].博览群书,2010(3):83-83.
-
3陈为兵.诗之兴的重新诠释[J].社会科学家,2015,30(7):30-34. 被引量:1
-
4建立当代的中国研究范式,必须打破常规[J].学术界,2015(3):248-248.
-
5凝眉.当爱情走到危险边缘[J].青年文学家,2013(8):34-36.
-
6惠帅.试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对生思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5(6):99-105.
-
7倪梁康,张祥龙.孔子如何说“仁”?(笔谈)[J].现代哲学,2013(2):103-104. 被引量:3
-
8杨国荣.问题、视域与进路--对俞宣孟、张祥龙、陈少明教授的回应[J].哲学分析,2013,4(2):31-40. 被引量:3
-
9杜瑞乐.中国现代哲学体制的“药术”作用——回应张祥龙的几点意见[J].中国学术,2003,4(4):255-262. 被引量:1
-
10张祥龙:儒家不会以西方为模板来强迫自己就范[J].新华月报,2015,0(1):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