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主与科学》
2003年第6期31-34,共4页
Democracy & Science
同被引文献5
-
1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23-32. 被引量:138
-
2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1):33-42. 被引量:145
-
3杨临宏,翟秀红.试述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及构建的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01).
-
4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01).
-
5向加吾,梁贵春.公民社会理论探析及其现实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37-40. 被引量:1
-
1谢祥.经济全球化对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118-120.
-
2王玖姣.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公民社会[J].党政论坛,2012(17):29-31. 被引量:2
-
3蒋明倬.数十万志愿者四川集结:中国公民社会曙光初现[J].中国新闻周刊,2008(20):86-89. 被引量:1
-
4孙发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价值[J].长江论坛,2011(1):66-70.
-
5齐久恒,黄韶隐.中国公民社会:一种再审视[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6):26-30. 被引量:1
-
6周俊,郁建兴.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温州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8(6):40-47. 被引量:16
-
7伍俊斌.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J].学术界,2009(4):34-43. 被引量:7
-
8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6(3):110-123. 被引量:126
-
9杨帆.社会企业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商,2014(1):372-372.
-
10谈志林.论地方社团的生成机制——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民政,2008(10):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