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权益侵害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考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青少年犯罪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案立案的比例一度上升,约为70%以上,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重新解读未成年人犯罪的“基因”,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者
高中建
机构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法律系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3年第7期85-89,共5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青少年犯罪
未成年人权益
犯罪预防
分类号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24
1
余逸群.
当前独生子女犯罪团伙问题研究[J]
.青年研究,1999(3):39-43.
被引量:3
2
曾盛聪.
海峡两岸青少年犯罪与防治对策比较[J]
.青年研究,2001(4):26-32.
被引量:5
3
陈璟,李红,张仲明.
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2-85.
被引量:8
4
戴宜生.
我国大陆未成年人犯罪走势之分析[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4-7.
被引量:5
5
邓晓丹.
反社会行为的经济学思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87-92.
被引量:5
6
郑勇.
反社会排斥:支持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5):68-70.
被引量:13
7
赵桂芬.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关系探析[J]
.犯罪研究,2005(6):36-41.
被引量:7
8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7.
9
[1]Fred Mahler.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219-223.
10
[美]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 何包钢 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引证文献
8
1
高中建,张林雨.
和谐人格培育的新路径——青少年权益保障[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81-82.
2
高中建,张林雨.
和谐人格培育的新路径——青少年权益保障[J]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8,0(S1):521-524.
3
苏羊本.
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15-18.
被引量:3
4
余逸群.
北京青少年犯罪研究[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4):11-14.
被引量:3
5
文侃,向绍萍,钟三艳.
矫正的矫正——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的几点批判[J]
.中国市场,2007(52):188-191.
6
白洁.
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29(2):110-112.
被引量:6
7
张琳,高中建.
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阈中和谐社会之构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4):133-137.
被引量:2
8
王金萍,张秀芝,解兰春.
跨越障碍: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注[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16-18.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于杰,蒋平.
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形成探微[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20-122.
被引量:3
2
蒋平.
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教育弱化问题研究[J]
.兰州学刊,2006(2):200-201.
被引量:2
3
蒋平,阳德华.
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22-225.
被引量:12
4
蒋平,阳德华.
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弱化问题的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18-20.
被引量:3
5
杨筱柏,赵霞.
有效感恩教育的现代命题[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96-99.
被引量:7
6
梁茵,车恩利.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
.辽宁教育研究,2007(3):98-100.
被引量:17
7
马云霞,白燕琴.
叙事聚焦:解读韦尔蒂的“边缘人”[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79-82.
被引量:1
8
席彩云.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途径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50-51.
被引量:8
9
林彬彬.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研究[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2):101-103.
被引量:2
10
谢志芳.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9(18):74-76.
被引量:2
1
刘伟丽.
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出罪化——评最高法[2006]1号司法解释的几项出罪规定[J]
.刑法论丛,2008(4):168-181.
被引量:2
2
曾庆朝,王大伟,周闻胜.
中国“暂缓起诉首例命案”调查[J]
.民主与法制,2006(10S):22-25.
3
孙田,罗源婷.
转型期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之检讨与展望——基于南江县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分析[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30-33.
4
向巍,周勋.
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状况调研报告[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4):77-81.
被引量:2
5
张杰.
我的儿子是否犯罪[J]
.法律与生活,2008,0(13):64-64.
6
王牧.
论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下)[J]
.当代法学,1991,5(2):27-31.
被引量:4
7
崔文波.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四少年冷漠杀人案”为例[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2):91-93.
被引量:1
8
蔡世葵,孙麒.
中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之比较的程序完善[J]
.当代检察官,2013(10):48-49.
9
刘悦.
澳大利亚少年司法小组会议制度及其借鉴[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5):110-116.
被引量:2
10
李浩东.
我国未成年人罚金刑适用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5(11):319-321.
被引量:2
中国青年研究
2003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